近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22年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42分鐘,較2021年提前了2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為91%,較2021年提升1%。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2年,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量分別為22分鐘、28分鐘、36分鐘、38分鐘、37分鐘、38分鐘、40分鐘、42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分別為76.3%、81.8%、83%、88%、89%、89%、90%、91%,強對流預警時間與暴雨預警準確率均穩步增長。
越來越足的預警提前量與越來越準的暴雨預報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2022年7月20日,江蘇在同一天出現罕見的4個龍卷風,國省市縣氣象部門緊密聯動,提前10至20分鐘成功預警龍卷風過程;2022年汛期,四川彭州提前55分鐘對突發山洪地質災害做出短臨預報和預警,為政府及相關部門部署應對、安排轉移搶出時間;2022年遼寧丹東試點開展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和發布工作,全年發布預警較常年減少22.6%,人員轉移數減少22.8%,直接經濟損失減少86.4%。
強對流天氣包含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卷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具有突發性、局地性、強致災性,其預報預警成為一道世界性難題。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不斷強化分流域、分區域、分災種業務能力建設,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進一步增強,暴雨預警信號調整和試點發布有序推進,氣象業務“主動、互動、聯動”工作機制逐步建立,以國家級短臨預報業務平臺(SWAN 3.0)、“風云地球”平臺等為代表的氣象科技不斷取得新突破,針對強對流、暴雨、極端高溫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
下一步,中國氣象局將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繼續推進技術研發、平臺改進、流程優化等工作,提升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作者:谷星月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