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糧食安全的基石、農業現代化的“生命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自2021年中國氣象局開展種業氣象服務試點工作以來,各試點省份氣象部門以扎實行動、過硬舉措,推動種業振興落地見效。
提早精準預報 趨利避害應對高溫
“今年水稻平均畝產450斤,純收入80萬元左右?!毕搏@豐收的湖南省懷化市溆浦縣制種大戶諶擁軍說.這得益于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破往年三系制種的常規種植方式,增種兩系雜交水稻制種600畝。
根據水稻種植對熱量的要求,高海拔地區氣溫較低,一般不采用兩系制種。今年,諶擁軍為何改選兩系制種?這都源于3月26日懷化市氣象局的一則氣候預測結果——雨季結束后高溫日數偏多。
在今年罕見的長時間高溫干旱背景下,懷化市農試站針對不同海拔高度基地、不同揚花季節開展了高溫對制種水稻結實率、產量的影響調查,預測海拔較高地區改用兩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可能更高。隨后,部分農戶根據這一預測,調整雜交水稻制種全年生產計劃,成功實現增產。
“海拔較高的基地畝產能達600多斤?!边@一結果也讓懷化市芷江縣農業農村局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彭鳳興高興不已。
在同樣受高溫影響的福建建寧,里心鎮大南村制種大戶朱文勝同樣得到了來自氣象部門的貼心指導——“建議規避高溫時段,提前首次授粉時間,將每次間隔時間縮短至1小時,利用水調法改善田間小氣候?!闭沁@則氣象服務信息,解開了朱文勝的疑惑,提高了水稻種子異交結實率。
強化科技支撐 增強種業發展底氣
科技創新是種業振興的關鍵,也是種業氣象服務的重點。
甘肅省氣象部門不僅新建了涵蓋河西制種玉米種植區基礎氣象要素數據、土壤墑情數據、歷年玉米觀測數據、農業氣象災害、農業氣象指標等的玉米基礎數據庫,還制訂了貫穿制種玉米全生育期,涉及種植多環節的種植管理、災害性天氣預防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和晾曬管理等實用技術指南。
“霜凍出現時,我們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專用制種玉米預報,雨中追肥,加強弱苗管理。最后弱苗長勢和正常苗一致,產量也達到了預期?!睆堃词懈手輩^農民技術員張順說。
福建省建寧縣種業科技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建寧制種面積達15.5萬畝,總產量3550萬公斤,今年依舊保持了水稻畝產400斤以上的高產成績。
福建省氣象部門在三明市開展水稻制種收獲調查 福建省氣象局供圖
今年,福建省氣象部門自主研發了雜交水稻制種安全高產精細氣候區劃技術,完成兩系不育系6個不同育性轉換起點溫度、7個時段雜交水稻制種精細氣候區劃,提出10個制種大縣不同制式不同品種的關鍵期生產安排。其中,區劃成果被省種子總站、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以及雜交水稻制種企業應用,為發展雜交水稻制種氣候風險分析技術、時空擇優技術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建寧縣種業科技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黃回南表示,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區劃結果,制種企業對兩系、三系水稻制種布局進行擴面增量,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
在海南,省氣象局利用氣候動力預測模式,結合水稻育、制種關鍵發育期,制作南繁種業氣象服務、種業(大三亞)氣候預測等專題分析材料,為南繁管理部門、育種企業及專家提供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受到肯定。
海南省氣候中心今年還成立了南繁種業氣象服務專班,和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共同簽署共建南繁氣象科技聯合實驗室備忘錄。雙方將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與協作,充分發揮各自領域的研究和平臺優勢,為南繁種業生產提供支撐。
完善平臺機制 形成協同服務合力
棉花制種是新疆“四個四百萬畝”基地建設任務之一。今年在沙灣市氣象部門的指導下,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千畝制種棉花,充分利用光熱有利條件,有效減輕高溫熱害較重的影響,棉花桃多鈴大。
這背后,離不開制種氣象服務團隊。新疆氣象部門成立了種業氣象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組,由自治區級業務單位負責技術指導和產品把關,地、縣氣象部門負責觀測工作,面向制種企業開展點對點直通式氣象服務;編寫種子培育氣象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實地開展需求調研,形成制種氣象服務需求調研分析報告,進一步優化氣象服務方案和產品。
在湖南,氣象部門構建“省-分中心-基地縣”三級緊密協同聯動的服務體系,形成以統一業務產品數據為核心的“兩級制作+多級應用服務”新模式;聯合農業農村部門打造“天幫忙”App,強化省市縣一體化服務產品制作功能,創新直通服務模式。
今年7月,四川省氣象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高校等聯合組建農業氣象服務專家組,建立重點對象服務數據庫,眉山等市級氣象部門成立種業氣象服務專班。同時,聯合農業農村部門發布高溫災害風險預警服務產品,指導試點縣區制作水稻制種氣象服務專題產品。(戴帥汝、郭子峰、李新建、鄭彬、李江、黃婧怡、袁迎蕾、陳小敏、王悅、于仕琪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吳彤?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