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到二十大報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身體健康成為每個人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
今年夏季,我國多地遭遇高溫熱浪侵襲,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評估顯示,我國高溫熱浪事件綜合強度達1961年以來最強。持續極端高溫天氣接連導致各地中暑、心腦血管病等病例增加,健康氣象服務愈發吸引大眾目光。
健康氣象服務多點開花
開展高溫中暑氣象預報,做好健康氣象服務,事關公眾生命安全和生產生活。在高溫熱浪侵襲期間,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公共服務中心”)制作、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播出的高溫中暑氣象預報達66期,這也是自2009年開展該項預報業務以來,國家級氣象部門發布相關預報預警最多的一年。
在眾多健康氣象服務產品中,高溫中暑氣象預報是氣象部門在健康氣象領域最初的探索與嘗試。早在2009年6月24日,第一期高溫中暑氣象預報通過《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發布,標志著國家級健康氣象服務正式啟動。如今,該預報產品每年夏季都會出現在《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針對夏季高溫、高濕天氣對公眾健康影響進行重點提示。
公共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柳艷香介紹,自第一期高溫中暑氣象預報產品發出至今,十余年里,氣象工作者不斷探索創新,持續提升服務精度及廣度。2018年,更新高溫中暑預報模型;今年,將高溫中暑氣象預報時效由原來的24小時延伸至168小時的任意時段;基于全國智能網格預報,研發全國網格化高溫中暑預報產品,預報服務精度將達到未來10天和全國任意位置,具備基于用戶需求的定制化服務能力。
聚焦衛生健康領域,氣象部門還自上而下,以點帶面,積極開展氣象敏感性疾病防御、花粉預報、中暑預報、紫外線預報等服務。
北京市氣象局以做好花粉監測預報服務為切入點,增加觀測站點,延長服務時間,增加服務頻次,細化花粉分類,提高花粉觀測的精密度,提升花粉監測預報服務能力。
上海市氣象局組建健康氣象團隊,與上海市民政局合作開展老年人健康風險預報服務,在高溫來臨前,通過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發布高溫中暑預報產品,為老年人提供中暑指數預報和健康提醒。國內首個健康氣象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感冒和兒童哮喘等疾病的氣象風險預報技術,探索開展“健康風險預測+醫生干預+效果評價”閉合式健康氣象服務,有效降低易感人群的發病率,減少醫保開支,慢性病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天津市氣象局聯合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浪潮集團、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建成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緊緊圍繞“氣象-環境-健康”相關方向,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氣象和環境人群健康效應研究、氣象與環境因素對疾病影響的機制研究、疾病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技術與服務產品研發,助力健康天津事業發展。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 縣七仙嶺風光 海南省氣象局供圖
康養氣候資源賦能旅游產業發展
2021年4月15日,全國首列中國天然氧吧旅游專列——“三門峽號”在北京發車,列車承載來自全國約500名游客前往河南省三門峽市,打出“氣象+旅游+康養”品牌。
近年來,康養旅游、生態旅游作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美麗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公眾推崇。公共服務中心聯合省級氣象部門開展中國天然氧吧評價工作,篩選出氣候舒適、生態環境質量優良、配套設施和服務完善,以及適宜旅游、休閑、度假、養生的區域,為公眾挑選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提供參考。
公共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英介紹,2016年以來,全國共成功創建248個中國天然氧吧。其中,根據氣候康養地評價標準,有73個具備日光療養型康養氣候資源,49個具備冬季舒適型康養氣候資源,53個具備夏季清涼型康養氣候資源。公眾可根據自身需求,在選擇吸氧洗肺的氧吧之旅的同時,享受氣候康養的益處。
而類似康養品牌的打造,在省級氣象部門也如火如荼地鋪展開來。
2月16日,海南保亭神玉島文化旅游度假區作為國內首個“氣候康養示范基地”揭牌運行。這是獲得由海南省氣象局聯合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次開展的“氣候康養市(縣)”評價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又一殊榮。擁有獨特氣候資源優勢的海南,是全國難得的全年、全天候海島康養旅游勝地。海南省氣象部門利用“長壽之鄉”環境稟賦,依托獨特的氣候條件,面向國內外提供高品質健康療養、慢性病療養等健康產品和服務,并已取得成效。
打造“清新福建、氣候福地”金字招牌,深度挖掘“避暑清涼”“濱海度假”“氣候養生”等多種氣候旅游資源,也成為福建省氣象部門開展康養氣象服務的著力點。通過深入鄉村,特別是扶貧村和革命老區村,氣象、文旅部門已聯合認定65個“清新福建、氣候福地”。
中國天然氧吧、氣候康養市(縣)、氣候福地……如今,氣候康養服務在各地“開花結果”,通過特色康養氣候資源挖掘和評價,賦能地方康養產業發展。在盤活氣候生態資源、推動各地將氣候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中,氣候康養品牌正發揮著重要作用。(葉芳璐、張妍、袁迎蕾、謝玉麗、丁昕彤、黃婧怡對本文有貢獻)
(作者:宛霞?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