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花粉預報,給出季節轉換期健康風險提示;一個嵌入導航的氣象模塊,在“最佳行車路線”建議中避開了惡劣天氣;一條氣候旅游地推薦信息,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面向生活富裕,錨定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需求,氣象部門不斷增強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于細微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于尋常處融入百姓衣食住行,擎氣象之筆為美好生活增光添彩。
兩年來,氣象部門精描細織幸福畫卷,2021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為92.8分,創歷史新高。
守廣廈——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 ??
城市,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系統緊密交織的集合體,對天氣氣候帶來的影響更加敏感。氣象部門深度融入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盤子”,以精細智慧的服務,保障城市在抵御氣象災害和適應氣候變化中更加安全。
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提出要推進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規范、系統、高質量發展。各地氣象部門不斷拓展服務應用場景,融入供水、供電、供氣、供熱、交通出行等與城市安全運行相關的重要領域。
2021年汛期,最大風力達到13級的臺風“煙花”侵襲上海,卻沒有影響這座城市的安全運行。在“煙花”來臨前,上海智慧氣象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先知系統快速推出臺風專版,全面接入城市數據大腦,融入基層網格治理體系。通過該系統,上海氣象部門進一步準確預判風險,有效協助居民緊急轉移。?
2021年7月22日,上海,強臺風“煙花”逼近內陸,在南京東路外灘,陣陣大風已將市民的遮陽傘吹成了喇叭型狀。人民視覺/圖
2021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深圳氣象局創建的“31631”服務模式作為“強化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的經驗在全國推廣。該模式被譽為在城市治理中防御大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節拍器”,促進了城市治理與天氣預報預警的深度融合。而支撐這一融合的,是不斷加密的氣象觀測站點,持續完善的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更精準的分區、分時段、分強度預報,以及精細到街道的監測預警信息。
如今,城市公共氣象服務更精細智能,基于位置的精細化預報服務體系的空間分辨率可達1至3公里,時間分辨率和更新頻率可達10分鐘。
護旅途——融入智慧安全出行? ??
打開百度地圖客戶端,在行車路線生成的同時,途中可能發生的高影響天氣也被一一標出,閃爍的紅點是避開天氣風險點的預警提示。
為百姓出行鋪就安全路,離不開氣象科技成果的支撐。
在江蘇,“智慧交通氣象2.0”融合社會化大數據,構建車、路、人之間交互式服務網絡,解決了道路暗冰、團霧監測等難點問題;在浙江,氣象部門推出涵蓋公路、內河、海上的氣象安全導航服務,基于用戶位置和需求推送個性化信息;在廣東,“粵天氣·交警版”客戶端,融合道路實況,提供預報預警服務……公安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建設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試點,初步形成一系列交通氣象技術規范和標準?!?021年11月16日,中國氣象局與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和國家郵政局聯合印發《“十四五”交通氣象保障規劃》,聚焦公路、鐵路、內河水運、海上交通、多式聯運五大重點方向,構建綜合交通氣象服務新格局。
行得安全,也要玩得盡興。重慶酉陽星空觀賞預報為“追星族”遴選觀星的好日子;河北秦皇島日出觀賞指數預報,方便游客安排打卡日程;北京香山紅葉觀賞預報、武漢櫻花花期預報,幫助游客確定最佳“賞味期”……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始終是氣象部門的奮斗方向。
食為天——變“靠天吃飯”為“知天而作”
在陜西,初秋的蘋果園枝繁葉茂,紅艷艷的早熟果掛上枝頭,吸引著全國各地客商。然而“靠天吃飯”是把雙刃劍,一旦遇上自然災害,蘋果口感和果農收益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特色農業發展呼喚特色氣象服務。中國氣象局和農業農村部聯合創建蘋果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跨部門、跨省份建立適應現代蘋果生產需求的氣象服務體系,打造全國蘋果主產區440個蘋果基地產業、災情、物候信息以及格點化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一張圖”,讓蘋果生產從“靠天吃飯”變為“知天而作”。?
此外,兩部門先后建立甘蔗、茶葉、馬鈴薯、枸杞、花生等15家遍及全國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以分品種、分區域的方式,對特色農業產品開展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氣象服務,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
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以百姓增收的實績,為“突泉模式”贏得一片好評;在河南、黑龍江等地的高標準農田里,氣象為農服務正在從離散到網格、從人治到物治(科技)轉變,更多高品質又“嬌氣”的種子正在茁壯成長;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開展的直通式服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惠及全國近100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穩定“糧袋子”、甜了“果盤子”、裝滿“菜籃子”,舌尖上的“氣象經”,為泥土里長出的幸福生活加了蜜。
人為本——構建“氣象+健康”新格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氣象部門始終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打造個性化、定制化的健康氣象服務。
北京市氣象局聯合北京同仁醫院,開展分種類、分科目的花粉濃度監測預報,發布預報地圖等產品,引導公眾根據個人體質特點排查過敏源,篩選適合游玩的目的地。
上海市氣象局聯合浦東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4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對4800多例社區慢阻肺患者,開展“健康風險預測+醫生干預+效果評價”閉合式健康氣象服務,臨床效果顯著。
全國各地氣象部門紛紛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紫外線指數、晨練指數、中暑指數、風寒指數、蚊蟲叮咬指數、腸道感染病發病指數等數十種生活指數預報產品,積極融入百姓數字生活。
海南省氣象局從2019年起,發布精細化到市、縣的哮喘康復氣象條件一周預報,指導患者合理安排康養活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沙療氣象站實時顯示當地氣溫、地表溫度等數據,幫助游客根據個人體質,科學選擇風濕病治療方案。
深受醫學界青睞、享有“空氣維生素”之稱的負氧離子,是“中國天然氧吧”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多項嚴苛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讓這塊“招牌”含金量十足,從而帶動了當地旅游、康養等綠色產業發展。2021年底,全國共有249個地區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覆蓋27個?。ㄗ灾螀^、直轄市)。?
廣覆蓋——服務均等化在延伸? ??
作為受眾面最廣、社會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基本公共氣象服務被各級政府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并制定基本公共氣象服務清單,推動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
在鄉村,預警廣播系統進入千家萬戶,全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縣(區)實現全覆蓋。截至2021年底,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3至10分鐘內的公眾覆蓋率達到92.7%。
2020年,我國近4萬個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自治區氣象局與當地廣播電視局聯合推動建設“村村響”大喇叭升級工程,把預報預警消息“喊出去”,方便了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為預警信息發布“適老化”找到新出路。
在殘障人士身旁,氣象服務也從未缺席。天津市西青區氣象局與區融媒體中心和電視臺聯合推出的手語天氣預報,已開播3年。遇到重要天氣過程,氣象預報便會及時播出,覆蓋全區聽力障礙人士。此外,區氣象局還與區殘聯合作,在助殘平臺為聽力障礙人群開發“語音提示”功能,讓天氣預報等信息自行轉化為“有聲讀物”。
生活富足沒有憑空而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離不開各行各業的辛勤努力。氣象部門也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擎氣象之筆繪美好生活的幸福畫卷。
(作者:王若嘉 趙曉妮 張妍 吳彤 李一鵬 責任編輯:張明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