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天氣類App,穿衣、防曬、洗車、晨練等幾十種指數預報產品觸手可得;嵌入導航的氣象模塊,為人們出行避開惡劣天氣給出“最佳行車路線”建議……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面向生活富裕,錨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服務針對性、有效性,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中發揮了“趨利避害、減災增收”的獨特作用,于尋常處融入“衣食住行游學康”,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新成色”。
如今,我國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已達99%,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定在90分以上。
趨利避害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
在奪取脫貧攻堅偉大勝利、向著鄉村振興闊步邁進的征程上,全國各級氣象部門堅持趨利避害并舉,挖掘優勢資源,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奮力書寫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氣象答卷”。
中國氣象局派駐優秀干部接力奮戰在內蒙古突泉縣脫貧攻堅一線,持續投入幫扶資金助力打造舍飼牧業、設施農業、特色作物等產業,以精細化氣象服務實現減災,以氣候品質評估促進增收。2020年,突泉退出貧困縣序列,邁向鄉村振興新的長征路。
減災就是增效。在全國統籌推進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實現貧困鄉鎮自動氣象觀測站100%覆蓋;推動832個貧困縣全部完成“一本賬、一張圖、一張網、一把尺、一隊伍、一平臺”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十年來,各地氣象部門在完善監測站網,提升貧困地區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等方面下大力氣,阻斷因災致貧、因災返貧之路,牢牢守護群眾脫貧成果。
因地制宜,打造氣候好產品。引入內蒙古巴彥淖爾的張雜谷,落戶河南的油用牡丹,“支援”貴州普安的白茶……在氣象部門的助力下,眾多氣候好產品成為鄉村振興斑斕圖景上的一抹亮色。
氣候造就品質,在氣候品質評估“加持”下的特色農產品備受市場認可,讓農民錢袋子更鼓。在湖南,華容芥菜、安化黑茶、沅江蘆筍等產品參與申報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在浙江,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涵蓋十余種經濟作物,獲得標識的農產品附加值平均提高10%;在重慶,巫山脆李獲評中國氣候好產品后,種植面積擴大,品牌價值達1.8億元,昔日“窮荒山”變成了富民“花果山”。
以綠水青山為寶藏,中國氣象局推進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精確到縣級行政區域的開發利用評估;建設國家氣候標志標準技術體系;創建中國天然氧吧和國家氣象公園……讓“陽光收入”“綠色收入”成為精準幫扶堅強保障。
9月7日,山東省陽信縣氣象局業務人員深入陽信縣雙廟村梨園內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為豐水梨豐產豐收提供氣象保障。李佳佳 攝影
氣象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
城市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系統緊密交織的集合體,對天氣氣候帶來的影響更加敏感。
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提出要推進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規范、系統、高質量發展。各地氣象部門不斷拓展服務應用場景,融入供水、供電、供氣、供熱、交通出行等與城市安全運行密切相關的重要領域。
9月14日,臺風“梅花”攜強風雨襲擊上海,如何實時鎖定易積水點?智慧氣象精細化管理“先知系統”發揮了大作用。在嘉定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先知系統”實時查看臺風的行駛路徑、各個街鎮的降雨情況、區內各處的道路通行情況等信息,為應急搶險工作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在北京,依托首都應急協同聯動機制,氣象數據全部接入北京應急指揮系統,“情景式”“點對點”“融入式”服務深度融入防汛抗旱、交通保障、能源調度等各方面;在武漢,氣象部門深度融入“四水共治”,主動參與城市規劃設計,為水道聯通、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等提供技術支撐;在福州,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數字化智慧平臺“氣象精靈”融入城市運行指揮中樞,城區排水防澇應急處置效率提高50%。
2021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深圳氣象局創建的“31631”服務模式作為“強化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的經驗在全國推廣。該模式被譽為在城市治理中防御大尺度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節拍器”,促進了城市治理與天氣預報預警的深度融合。
如今,城市公共氣象服務更精細智能,基于位置的精細化預報服務產品空間分辨率已達1至3公里,時間分辨率和更新頻率可達10分鐘。
個性服務融入“衣食住行游學康”
民以食為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營養,吃出健康”成為人們新的飲食追求。然而,一旦遇上自然災害,農產品的品質將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氣象局和農業農村部先后建立甘蔗、茶葉、馬鈴薯、枸杞、花生等15家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分品種、分區域對特色農業產品開展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氣象服務,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精細化氣象服務讓百姓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
為百姓出行鋪就“安全路”,離不開氣象科技成果的支撐。在江蘇,“智慧交通氣象2.0”融合社會化大數據,構建車、路、人之間交互式服務網絡,解決了道路暗冰、團霧監測等難點問題;在浙江,氣象部門推出涵蓋公路、內河、海上的氣象安全導航服務,基于用戶位置和需求推送個性化信息;在廣東,“粵天氣·交警版”客戶端融合道路實況,提供預報預警服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氣象部門始終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打造個性化、定制化的健康氣象服務。北京市氣象局聯合同仁醫院建立北京花粉總濃度及相關氣象數據集、氣傳致敏花粉類植物氣象影響因子指標體系,建立未來3天逐日花粉濃度等級預報模型,準確率達70%以上。天津市氣象局聯合醫療、生態環境等部門,基于腦卒中病歷和氣象、環境信息,開展氣象環境因子對腦卒中疾病的影響研究。海南省氣象局從2019年起,發布精細到市、縣的哮喘康復氣象條件一周預報,指導患者合理安排康養活動。
為更好滿足用戶對氣象信息服務的多元化需求,各地氣象部門陸續針對本地用戶開發專業氣象App,比如浙江的“智慧氣象”、福建的“知天氣”……手指輕觸,不僅有公眾生產生活所需的最新天氣預報,還有特色的中暑指數、風寒指數、腸道感染病發病指數等數十種生活指數預報產品。中國天氣網創新研發“生活預警地圖”等數十種氣象服務產品,天冷了上線“全國秋褲預警地圖”,夏天推出“全國蚊子出沒預報地圖”……這些貼心產品得到公眾廣泛認可。
潛江國家蝦稻生態種養標準化示范區內的自動氣象站 姜虹 攝影
延伸服務推動氣象服務均等化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部門精描細織幸福畫卷,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連續8年保持上升態勢。2021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為92.8分,創歷史新高。
作為受眾面最廣、社會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基本公共氣象服務被各級政府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并制定基本公共氣象服務清單,推動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
在鄉村,預警廣播系統進入千家萬戶,全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縣(區)實現全覆蓋。截至2021年底,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3至10分鐘內的公眾覆蓋率達到92.7%。
針對老年人群體,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氣象與廣電部門聯合,在農村牧區建設“村村通”預警大喇叭,為預警信息發布“適老化”找到新出路。
對于殘障人士,浙江省杭州市氣象局早在2018年就推出手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在天津市西青區,氣象部門與融媒體中心、電視臺聯合推出的手語天氣預報已開播3年,區氣象局還與區殘聯合作,在助殘平臺為聽力障礙人群開發“語音提示”功能,讓天氣預報等信息自行轉化為“有聲讀物”。
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影響的敏感性和關聯性越來越強,人民生活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精細。未來,氣象服務將更加注重專業化、精細化、針對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崔國輝?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