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取得長足進步,布局適當、運行可靠的全球最大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基本建成,為氣象預報服務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精”字當先,監測為基。中國氣象局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統一規劃、統籌推進“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以預報精準為目標提升氣象觀測能力,以服務精細為目標增強觀測的針對性,以氣象預報服務提供有效供給為目標提高監測精密的業務質量和效益。
十年來,我國不斷推進陸??仗煲惑w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建設,健全氣象衛星和雷達業務體系,提升綜合應用水平,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度、智能化氣象探測裝備,同時在全球監測中發揮作用,提升全球氣象資料獲取和共享能力。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由7個大氣本底站、25個氣候觀象臺、超7萬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23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顆在軌運行風云氣象衛星等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雷達監測網規模為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鄉鎮地面氣象觀測站覆蓋率達100%;建成1093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數量是2012年的4.5倍。隨著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全面進入自動化時代,觀測頻次提高4至8倍,數據量增加5倍以上,數據傳輸速度優化至秒級。我國還建成了8個國家氣候觀象臺和7個大氣本底站,觀測業務自動化、站網布局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
綜合觀測業務示意圖 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供圖
十年來,中國氣象局出臺各項工作方案,推進雷達業務“邊試驗邊改進、邊試驗邊應用”,促進觀測與預報服務互動,基本實現雷達軟件硬件設施國產化,統一全國雷達臺站端軟件,建立天氣雷達裝備和業務運行質量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雷達資料“臺站—國家”兩級質控體系,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實現即掃即傳,業務可用性達99%。
十年來,我國氣象衛星發展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不僅解決了天氣預報對于氣象觀測精度的需求,還實現了氣象衛星性能升級、定量化應用。風云氣象衛星從十年前每半小時甚至一小時才生成一張云圖,空間分辨率為幾公里,到如今,產品時空分辨率最高可達1分鐘和250米,更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通過合作建設風云氣象衛星海外直收站、加強風云氣象衛星數據產品共享等,我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風云氣象衛星數據服務,目前已覆蓋124個國家和地區,有30個國家注冊成為風云氣象衛星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向42個國家開通綠色服務通道。
針對規模龐大、管理難度高的氣象觀測系統,我國建成覆蓋氣象觀測業務全流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并取得了ISO9001認證證書,氣象觀測質量管理實現與國際接軌。(李悅)
更精更密織牢地面“網”
氣象觀測是預報的基礎,預報的精準需要對更精密的觀測數據進行初始值代入和結果檢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氣象觀測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近4萬個鄉鎮實現自動氣象觀測站全覆蓋,站網布局持續優化,建成7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十年間,我國地面觀測業務飛速發展,為更精準預報天氣、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
邁入自動化觀測時代?實現減負增速提效
一支2B鉛筆、一沓自記紙、一臺電報機,曾是基層觀測人員的“老三樣”。不管刮風下雨、高溫嚴寒,一到觀測時間就得往外沖,有的觀測員面對臺風暴雨,綁著繩子獲取數據,有的在夜里,面對蛇蟲鼠蟻,克服恐懼記錄天氣信息。在一些艱苦臺站,觀測業務的開展尤其艱辛。
地面觀測作為最基本的觀測業務,要求所有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在同一時間,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實施同樣的觀測項目,并按照統一的數據格式,提供全球交換的基本氣象要素直接觀測資料。不管是在高原、海島,還是在戈壁、邊境,觀測站在哪里,氣象工作者就在哪里。
2020年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正式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觀測業務能力顯著提升。據統計,自動化后觀測頻次比人工觀測提高4倍至8倍,數據量增加5倍以上;觀測數據傳輸用時由分鐘級優化至秒級,到報完整率達99%以上,傳輸頻次從5分鐘一次縮短至1分鐘一次。
如今,地面觀測配合高空觀測、空間觀測,已形成立體化、網格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基本具備對大氣三維綜合狀態和空間天氣信息的實時獲取能力,實現對基本氣象要素的“分鐘級”全空間覆蓋,觀測業務整體實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瓦里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 青海省氣象局供圖
建成7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近4萬個鄉鎮實現全覆蓋
貴州省氣象部門完成144個新型智能自動氣象站建設,四川省氣象部門完成296個自動氣象站建設……自2021年中國氣象局啟動氣象監測預警補短板工程以來,西南地區的監測“短板”,正以驚人的速度得到“補強”,為更準確預報原來難以捉摸的西南地區天氣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是我國觀測站網不斷發展的一個側影。作為補短板工程的重頭戲之一,觀測站網的密布,將有效提升災害性天氣精密監測和短時臨近精準預報的能力。過去一年,氣象部門新建或升級自動氣象站2000個,聚焦補短板工程,今年提出又新建763個、更新1054個自動氣象站等一系列目標。
截至2021年底,我國擁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10930個,省級常規氣象觀測站55719個,加上其他類型的地面觀測站點,目前,我國已建成7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其中,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數量更是達到2012年站點數量的4.5倍。2020年,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自動氣象站建成運行,貧困鄉鎮和全國近4萬個鄉鎮實現自動氣象觀測站全覆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得到再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得到再鞏固。
十年間,氣象部門還推動觀測設備不斷革新,推動凍土自動觀測等一批新型技術裝備試驗試用。研制在深遠海、高海拔、極寒、酷熱、臺風、強輻射、重污染等極端惡劣環境下工作的氣象觀測設備。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通過硬件結構設計與主被動防護措施相結合,增強觀測設備的抗風、抗冰、耐鹽霧等耐候性。
福建閩侯雪峰雷達 圖/王曉佳
建設25個國家氣候觀象臺?生態文明建設有了硬核支撐
國家氣候觀象臺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出發點,對氣候系統多圈層及其相互作用進行長期、連續、立體觀測的國家級地面綜合氣象觀測站。它們是服務國家生態文明、應對氣候變化等戰略的基礎,也是開展相關領域科學研究、開放合作和人才培養的平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不斷補強優化站網的基礎上,提出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2019年,我國對外公布24個國家氣候觀象臺名單,2021年,國家氣候觀象臺名單進一步擴充,新增三峽國家氣候觀象臺,國家氣候觀象臺總數達到25個,涵蓋天氣氣候、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
預計在“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建成一批運行穩定、觀測項目齊全、規范標準統一、數據質量達標的國家氣候觀象臺,具備氣候系統多圈層監測能力,并在相關科研領域取得突破。力爭到“十四五”末期,打造一批在國際上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國家氣候觀象臺。(文科)
從“蔚藍”走向“深藍”
6月26日下午,一個熱帶擾動抓住副熱帶高壓西伸北抬后在熱帶洋面留出的“空當”,開始發展壯大。幾天后,它成長為今年登陸我國的首個臺風“暹芭”,并在登陸后一路北上,帶來持續風雨影響。
當前,通過一張在“海、岸、天、空”拉開的海洋氣象觀測網,讓我們在面對這一裹挾巨大能量而來的災害天氣時,有了精準預報和充分防御的底氣——從“暹芭”生成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風云四號氣象衛星牢牢鎖定,行進路徑和強度變化信息被快速“破解”;時至“暹芭”向西北方向奔廣東沿海而來,一路上由布設在海島、海上平臺以及“隱藏”于洶涌海面之上的漂流浮標,不斷通過北斗通信系統將“暹芭”所經之處氣溫、氣壓、風速、風向、海表溫度信息快速回傳;當已無所遁形的“暹芭”逼近近海時,岸基海洋氣象觀測站的加入則讓這張觀測大網更加嚴密,并最終在臺風“跨”上陸地的那一刻算出了精準的登陸時間和地點信息……
這是近年來每個臺風季都在上演的“追捕大片”,也是十年間,氣象觀測從“蔚藍”走向“深藍”,“解碼”海洋氣象的一個縮影。
9月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隨著海洋氣象綜合保障一期工程完成,中國氣象局已初步建立了以沿岸及近海海域為主的海洋觀測網,以及覆蓋我國近、遠海的極軌、靜止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業務,一個較為完備的海洋氣象觀測體系已經形成。
全球天氣和氣候的重要驅動因子來自海洋,海洋孕育了厄爾尼諾事件、拉尼娜事件、熱帶氣旋活動等不同種類的天氣氣候現象,也催生了破壞力極強、影響廣泛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擴大,海洋觀測、研究和服務愈發重要。
然而,海上觀測遠比陸地觀測困難。實際上,氣象觀測從“蔚藍”走向“ 深藍”,并非把“海洋”和“氣象”簡單相加就可以完成。從新材料新工藝研發,到各種各樣的海洋氣象觀測核心裝備,自主攻關勢在必行。十年中,探索從未止步——
山東省日照市新型海上浮標站 圖/崔廣暑
作為遠洋最重要的直接觀測手段,當前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氣象漂流觀測儀已具備業務化水平,可對氣溫、氣壓、風、海表溫度、鹽度、洋流等氣象、水文和海洋要素進行探測。這背后,儀器開發、衛星通信技術應用、集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于一體等多項技術屬國內首創。
隨著大型無人機在“海燕計劃”中的亮相,我國基于高空大型無人機海洋綜合觀測的這塊重要“拼圖”被成功拼上。大型無人機在能夠搭載多種氣象探測載荷的同時,還能通過下投探空儀,進行海洋氣象多要素、多維度以及高分辨率的全方位探測……
技術進步,正在徹底提升系統監測海洋的能力。當前,由800余個岸基海洋氣象觀測站,包括海上平臺、浮標、海島、船舶在內的500余個?;Q髿庀笥^測站,以及無人機、風云氣象衛星星座組成的海洋氣象觀測網正在連續提供數據。
在此基礎上,以熱帶氣旋、海上大風、海霧、近海強對流為主的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進一步發展,西北太平洋臺風預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初步建立了海洋氣象公共服務業務體系,開展面向港口及跨洋航運、海上石油開發、近海漁業養殖和海上捕撈等海洋專業氣象預警服務。
海洋氣象監測的探索遠未止步。在新形勢下,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經濟建設、海上安全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對海洋氣象支撐保障服務提出新需求,要進一步提高海洋氣象研究和監測預報服務能力。在中國氣象局的推動下,氣象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系列舉措正不斷落地——今年,中國氣象局承擔的《海洋氣象綜合保障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設,二期工程啟動實施,三期工程啟動籌劃;今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和青島市政府共同建設的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正式揭牌,為海洋氣象科研業務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在“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發展戰略下,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預警平臺建設,推動構建?;?、陸基、天基、空基多種資料有效融合的海洋氣象觀測網絡,為海洋氣象預報服務提供支撐。(盧?。?/p>
捕捉風云變幻的“偵察兵”
7月4日15時30分左右,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發生中等級別龍卷風,由臺風“暹芭”引起的超級單體風暴在雷達回波中較為明顯。
在龍卷風高發地區的江蘇省高郵市,C波段相控陣天氣雷達與江蘇新一代天氣雷達組網后,成功捕捉到2020年6月12日14時高郵市城南新區的多個龍卷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雷達、探空等為主的空基觀測能力不斷提升,空基觀測數據和產品廣泛應用于天氣預報預警和重大活動、賽事氣象服務保障等。
優布局——推動地空天一體化協同觀測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236部由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氣雷達構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氣象雷達網,近地面1千米覆蓋范圍超220萬平方公里,傳輸時效從8分鐘縮短到50秒,業務可用性達99%。
中國氣象局組建雷達氣象中心,出臺系列雷達發展規劃,從體制機制上保障天氣雷達效益發揮,創新發展天氣雷達、地基遙感垂直觀測、氣象衛星等裝備智能物聯和同步觀測技術方法,推動地空天一體化協同觀測技術發展,不斷填補新一代天氣雷達、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以下簡稱“垂直觀測網”)等監測盲區。
今年汛期,我國首部S波段相控陣雙偏振天氣雷達——福州閩侯雷達進入關鍵技術調試期;新一代天氣雷達業務軟件(ROSE2.0)正式業務運行,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華東、華南多次強對流過程中大顯身手;雷達拼圖系統V3.0投入業務試運行,更新頻次由10分鐘縮短到6分鐘。
中國氣象局組織攻克了北斗導航探空技術難點,研發出我國第三代探空系統。該系統采用北斗導航定位技術,探測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次放球獲取“上升—平漂—下降”三段探空資料,實現了從定時定點接收觀測數據向實時智能組網接收的技術變革。目前,已在廣東等地開展觀測試驗,為后續探空業務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按照“應用一代、預研一代”方案和下一代天氣雷達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要求,雷達氣象中心逐步建立氣象雷達裝備研發新模式,雷達硬件研發逐步走上標準化發展軌道,大力推動了相控陣氣象雷達等大型高精度觀測技術裝備的研發與應用。
風云四號B星監測圖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看效益——廣泛應用于多時空多場景
8月初,雷達氣象中心根據氣象雷達生態監測數據,發布云南、湖南、安徽等7個省農業遷飛害蟲飛行路徑、起落點等監測材料,并提示草地貪夜蛾已遷入河北唐山、天津一帶,為相關部門、區域以及農民精準防治提供依據。
開展空中遷飛生物監測和服務,是基于天氣雷達的多場景應用之一。近年來,以雷達、探空、垂直觀測數據和產品應用為核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開發定量降水估測算法、回波智能外推算法、粒子相態識別算法等,研發了強對流追蹤識別、強對流天氣外推預警產品;改進雷達數據傳輸方式,將時效從442秒縮短至50秒。
基于強對流追蹤識別等產品,6月12日16時,根據天氣雷達回波線狀對流系統形成快速發展強回波超級單體,隨后形成清晰的中氣旋和強回波核心信號,雷達氣象中心快速將“直徑較大的冰雹災害已經形成”這一重要信息發出,并與前方預報員及時互動,為北京市氣象臺預報強對流天氣提供重要依據。
天氣雷達基數據三維拼圖系統(V3.0)集數據質量控制、產品生成、數據分析、發布服務等于一體,2017年臺風“天鴿”的“CT圖”被網友刷屏。假相當位溫、三維風速流場、臺風暖心結構3個體繪制產品,不僅可以看到2021年臺風“煙花”外觀結構圖,還可以看到臺風內部的渦旋信息。
在超大城市氣象觀測試驗中,13個由Ka波段云雷達、微波輻射計、L波段風廓線雷達、氣溶膠激光雷達和X波段雙偏振雷達組成的溫度、濕度、風力風速、氣溶膠、水凝物等5條廓線超級站,其試驗成果在北京冬奧會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等氣象服務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第二季度業務結果統計顯示,天氣雷達資料應用在中國氣象局中尺度天氣數值預報系統(CMA-MESO)的應用占比從2012年的不到2%提高到55%;2021年5月統計結果顯示,探空資料對全球預報貢獻占比約為16.3%;2016年,24小時內云分析同化雷達反射率可提高10毫米以上量級降水預報評分5%至18%;2020年,CMA-MESO同化應用天氣雷達徑向風資料后,進一步提高了近地面要素的預報能力。(作者:簡菊芳?姜立鵬、江源對本文有貢獻)
風云氣象衛星示意圖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鑄造大國重器“星”獻中國智慧
今年汛期,全球多地遭遇了極端暴雨、高溫等災害性天氣。而在預報預警、抵御災害的眾多力量中,有7顆風云氣象衛星正在地球上空“緊盯”風云,高效工作,為氣象防災減災輸出各類衛星監測產品——每15分鐘生成一張全圓盤云圖,5分鐘生成一張中國及周邊區域云圖,1分鐘生成一張指定區域云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中國氣象局持續強化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推動風云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堅持自主創新 有跨越式發展的“創新星”
隨著7顆風云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我國氣象衛星自主研發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北極圈到南極大陸,“1+4+2”的風云氣象衛星地面站網布局更加優化,全球衛星觀測數據獲取時間縮短到兩小時以內。
十年間,我國極軌氣象業務衛星實現升級換代,并完成三星組網觀測。2013年9月,風云三號系列首顆業務星C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極軌氣象業務衛星的升級換代。2021年7月,“黎明星”風云三號E星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唯一同時擁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條軌道氣象衛星組網觀測能力的國家。
2016年12月,風云四號A星成功發射,我國靜止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風云四號A星采用三軸穩定控制方案,與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云二號相比,星地系統功能和性能均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圓盤成像時間由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對中國區域可實現每5分鐘一次觀測覆蓋,最高分辨率從1.25公里精細到500米;在全球率先實現靜止軌道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的同化應用。2021年6月,風云四號B星成功發射,其搭載的國際首個晝夜快速成像儀,可實現1分鐘間隔250米分辨率的區域觀測。
十年來,一項項指標、一個個數字,見證著我國風云氣象衛星的跨越式發展。三軸穩定、大氣“CT機”、對月定標、“星地一體化”“分鐘級”快掃……一項項前沿技術的突破和創新背后,都凝聚著氣象與航天科技工作者對自主創新的決心和勇氣。
遙感應用落地開花 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為提升風云衛星遙感在氣象核心業務和多領域應用質量和效益,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屋建瓴,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印發《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建設指導意見》《風云氣象衛星應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組織實施風云衛星應用先行計劃。
高位推動,落地有力。十年來,“風云家族”從12顆壯大到19顆,衛星遙感應用成績斐然。經過十年的發展,風云氣象衛星已實現從定性應用到定量精細化應用的轉化;并研發出大氣、云和輻射、空間天氣、陸地、生物、冰雪、海洋等上百種遙感產品,產品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今,我國已基本建成涵蓋國省氣象部門、面向各行業的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遙感應用影響力大大提升,關鍵技術取得實質性突破。遙感應用也在天氣分析、數值預報、氣候預測、生態環境監測、公共氣象服務、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等多領域落地開花,數值模式衛星數據同化能力顯著增強,災害性天氣監測時效顯著提升,衛星遙感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產品日益豐富,得到多地政府的認可,支撐人工影響天氣的云物理特征參量產品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風云氣象衛星已發展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護航“一帶一路”做服務全球的“中國星”
今年6月20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在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75次屆會上宣布,風云三號E星、風云四號B星兩顆風云氣象“新星”的主要數據產品將向全球用戶開放共享。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建立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開通綠色數據通道、開發定制軟件和產品、援建直收站以及組織培訓等方式,持續為全球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2018年,被譽為“一帶一路星”的風云二號H星成功發射,開啟了風云衛星國際服務的新紀元。而去年發射的風云三號E星填補全球民用天基氣象觀測系統的空白,與風云三號C星和D星組網運行后,每6小時為數值預報提供一次完整全球覆蓋資料,對完善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憑借先進的技術、穩定的業務運行和高質量的數據產品,風云氣象衛星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如今,風云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覆蓋國家和地區達124個,其中包括9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防災減災方面,已有30個國家注冊成為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成員;風云氣象衛星加入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值班衛星序列后,已為印度、菲律賓等40多個國家提供應急保障服務近70次……風云氣象衛星已成為全球對地觀測網中的“主力軍”,成為服務全球的“中國星”。(王美麗)
堅守質量初心 實現與國際接軌
質量是立業之本、強國之基,事關民生福祉。
時值九月,又是一年全國“質量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結合世界氣象組織(WMO)2013年印發的《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指南》和WMO質量管理框架(QMF),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這一國際認證在我國氣象觀測領域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
根基牢固,事業才能長遠。氣象觀測是氣象事業的基礎,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強化觀測關鍵環節監管、提高數據質量和管理效率、增加數據有效供給,促進觀測業務運行更加穩定高效,推進氣象觀測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我國氣象觀測數據質量的國際認可度。
理念的變革,標注思想深度,決定行動力度。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管理理念創新,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這棵“大樹”從根系到枝葉都躍動著蓬勃生機。
這是業務質量的“體檢證”——
刀刃向內,固本培元。從中國氣象局領導帶隊調研德國氣象局(DWD)質量管理體系成效經驗,到2017年至2022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連續6年關切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從2019年氣象部門第一批16個單位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現場審核到2020年全面取得認證,氣象觀測質量管理實現與國際接軌;從2021年梳理出由710項觀測規范標準構建的“綜合氣象觀測業務制度樹”,到2022年聚焦大氣成分觀測業務領域進行“解剖麻雀”……氣象觀測業務流程愈加系統性、制度化,管理效率逐步提高,運行更加穩定可靠。
而今,看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平穩運行,氣象雷達、探空系統、大型無人機等組成協同觀測“陣型”,海洋、流域、山區等觀測空白加速填補,風云氣象衛星國際服務格局進一步打開,近8萬套、340余種型號裝備構成的國家天氣、氣候及氣候變化、專業氣象和空間氣象觀測網——陸??仗煲惑w化精密氣象監測系統更顯協同高效,每日觀測數據量達15TB。
這是數據產品的“信用證”——
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綜合氣象觀測業務,是一條裝備列裝、數據獲取、質量控制、運行監控、數據服務、應用反饋、評估改進的“流水線”。通過運用策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改進(Act)的“PDCA循環管理工作方法”,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審核組給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打出高分。
而今,看觀測業務質量提升成效: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組織全國氣象觀測質量會商,設置質量首席,打通設備-數據-質控-應用中的關鍵環節;湖南全省各類氣象觀測站總故障頻次下降25.5%,啟動故障搶修程序的時間由“小時級”縮短至“分鐘級”;廣西打造覆蓋觀測業務全流程的數據質量“防護網”,并從用戶出發加強對東盟國家的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貴州開拓思路,結合防雹試驗,將質量管理體系拓展到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領域;湖北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更敏捷、更貼切、更有序的氣象裝備保障增強服務韌性,給業務加裝“穩定器”——質量管理體系已向氣象信息管理、決策氣象服務、防雷、人工影響天氣等業務拓展。
這是國際信任的“通行證”——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質量管理體系是國際民航組織(ICAO)要求的空間天氣中心準入必要條件之一。近年來,伴隨風云氣象衛星數據質量全面提升,ISO9001認證的“國際通行證”作用日益凸顯,衛星資料的國際認可度排名不斷提升,氣象衛星服務全球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幫助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成功申請成為ICAO第4個全球空間天氣中心。
而今,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持續為全球民航用戶提供更精準、更貼合實際的空間天氣服務產品;使用風云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24個,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臺風、強降雨等監測服務……體系建設運行的成果和經驗,將繼續為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支撐。(王亮)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