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善允: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中國氣象局發言人宋善允,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氣象局2023年2月的新聞發布會。今天邀請到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副司長張洪政先生、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先生、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先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先生、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副院長王志強先生來發布有關情況,回答大家的問題。首先有請方翔先生為大家介紹2023年1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2023年2月氣候趨勢預測氣象服務提示。
方翔:下面我來介紹一下2023年1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2023年2月氣候趨勢預測氣象服務提示。
首先是1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氣候事件。1月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征。1月全國平均氣溫-4.4℃,總體較常年同期偏高0.4℃;全國平均降水量8.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8.6%。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如下:
一是中下旬有3次冷空氣過程,黑龍江出現極寒天氣。1月主要有3次冷空氣過程(中旬1次、下旬2次),氣溫由上旬顯著偏高轉為偏低。其中,1月12-15日為今年首次寒潮過程。春節期間(22-24日)出現強冷空氣過程,有6個氣象觀測站氣溫突破建站以來最低氣溫歷史極值,其中黑龍江阿木爾鎮勁濤氣象站最低氣溫-53.0℃,突破了我國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歷史極值。
二是大部地區降水總體偏少,但中旬新疆、山西等地出現強降雪。11日至15日,我國出現大范圍降雪天氣,其中新疆、陜西、山西、河南、黑龍江等地出現大雪或暴雪,新疆、山西等地多個國家氣象站點日降水量突破1月歷史極值。
1月,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2.9萬條,其中,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2.87萬條。數量同比增加31.1%,其中低溫、森林火險、寒潮等預警信息同比增幅明顯。
方翔:未來十天天氣趨勢氣溫方面:11日前,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較弱,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偏高,之后冷空氣勢力加強。未來10天,除西北、黃淮西部、四川盆地、貴州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外,全國其他地區大部平均氣溫偏高1~3℃。
降水方面:未來10天,南方地區多陰雨天氣。江漢南部、江淮、江南、華南及貴州等地累計降水量有40~70毫米,江南、華南北部部分地區有80~15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我國其余大部地區的降水量基本接近常年。
具體預報如下:7-9日,江漢、江淮、江南、華南北部及貴州東部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黃淮西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部分地區有大雪。
11-12日,江漢、江淮、江南、華南北部及貴州等地還將有一次中到大雨過程。11-13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將出現大風降溫天氣。
方翔:2023年2月氣候趨勢預測及氣象服務提示。氣溫方面:預計2月,黑龍江北部、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海南、云南東南部、西藏西北部局部、新疆西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全國其余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冷空氣方面:預計2月,冷空氣過程主要有3次,出現的時間和強度分別為:在上旬前期(中等)、中旬前期(較強)、下旬后期(中等)。
降水方面:預計2月,上海、江蘇南部局部、浙江、安徽南部、福建大部、江西、湖北東南部、湖南大部、廣東大部、廣西東部、貴州東南部局部、臺灣等地降水量有50~100毫米,福建西部局部有100~200毫米;江蘇中部、安徽中部、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北部、廣東南部局部、廣西西部、海南東部、重慶東南部、貴州東部和西南部局部、云南東部局部等地降水量有25~50毫米;全國其余地區降水量不足25毫米。
方翔:根據2月氣候趨勢預測,有三方面的氣象服務提示建議:
一是防范寒冷天氣對公眾健康、出行等的不利影響。預計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仍比較頻繁,各地需關注階段性低溫及大風天氣對人體健康和道路交通的影響,公眾需根據天氣變化適時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和心腦血管等疾病,并注意出行安全。
二是防范低溫雨雪天氣對能源保供的不利影響。預計2月華北西部、內蒙古南部、西北東部等地降水偏多,需密切關注階段性冷空氣過程可能造成的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對上述地區的煤炭和天然氣等能源供應需求增加、發電設備和輸電線路以及能源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預計冷空氣間歇期大氣擴散條件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污染天氣,需關注對新能源發電的不利影響。西南等地森林火險等級持續較高,西藏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可能出現雪災,建議加強對上述地區輸電線路和設備的監控和巡查,提前做好電力設備的運行維護,制定應急保障方案。此外,需關注持續南方陰雨天氣對新能源發電的不利影響,合理安排能源和儲能的調度配比,以確保電力供應安全。
三是氣候利于早稻播種及小麥越冬,新疆、西藏需防范牧區白災。預計2023年華南南部地區早稻播種期氣候條件較好,2月中下旬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概率較高,整體利于早稻播種。北方冬麥區大部氣溫偏高;西北地區東部、華北西部降水偏多,大部墑情適宜,利于小麥安全越冬和正常返青;黃淮中東部及河北東部降水偏少,部分麥田可能出現缺墑。新疆西南部、西藏西北部降水偏多,需防范牧區白災。
宋善允:謝謝方翔先生,現在我們請賈小龍先生發布《2022中國氣候公報》。
賈小龍: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氣候,全面反映中國在氣候系統監測、氣候影響評估、氣候服務應用等方面的新成果、新進展,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組織30余位專家編寫了《中國氣候公報(2022)》。公報內容分為五章,分別從基本氣候概況、氣候系統監測、主要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氣候影響評估以及2022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等方面揭示中國氣候的最新監測和評估信息。
具體如下:2022年,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暖干氣候特征明顯,旱澇災害突出。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次高,降水量為2012年以來最少。區域性和階段性干旱明顯,南方夏秋連旱影響重;暴雨過程頻繁,華南、東北雨澇災害重,珠江流域和松遼流域出現汛情;登陸臺風異常偏少,首個登陸臺風“暹芭”強度強,臺風“梅花”四次登陸,強度大、影響范圍廣;夏季我國中東部出現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南方“秋老虎”天氣明顯;寒潮過程明顯偏多, 2月南方出現持續低溫陰雨雪和寡照天氣,11月末至12月初強寒潮導致多地劇烈降溫;強對流天氣過程偏少,但局地致災重;北方沙塵天氣少,出現晚。與近五年平均值相比,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死亡失蹤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偏少。
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10.51℃,較常年偏高0.62℃,除冬季氣溫略偏低外, 春夏秋三季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較常年偏少5%,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夏季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少。六大區域中,東北、華南、華北降水量偏多,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降水量偏少;七大江河流域中,除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遼河流域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
2022年汛期,雨季進程總體較常年偏早,但雨量強弱差異大。華南前汛期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多;華北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量偏多; 東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多;華西秋雨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少;長江中下游入梅早、出梅早,梅雨量偏少;西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偏少。
宋善允:謝謝賈小龍先生,剛才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基本的情況,有需求可以仔細地了解公報的內容?,F在我們請張洪政先生為大家發布新版《基本氣象數據開放共享目錄》。
張洪政: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今天,中國氣象局發布新版《基本氣象數據開放共享目錄》第一批數據和產品。
近年來,氣候變化不斷加劇、氣象防災減災形勢日益嚴峻、氣象信息服務產業持續壯大、數字經濟和社會治理方興未艾,全社會對氣象數據的需求在內容上、質量上和形式上越來越多樣化、精細化。為了讓公眾進一步共享氣象數據發展紅利,中國氣象局向社會發布新版《基本氣象數據開放共享目錄》。此次發布的目錄包含了12類52種氣象數據和產品。這些氣象數據和產品涵蓋了地面、高空、海洋、衛星、雷達等各個種類,既有最新版的氣候標準值產品,也有更加精細的風云氣象衛星數據,既有時間長度超過40年的數據產品,也有覆蓋全球的監測預報和實況分析產品。希望能夠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國氣象部門的科技工作者陸續研發了越來越多的高質量氣象數據產品。2015年9月29日,中國氣象局就率先發布了《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包含了5類17種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并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向全社會提供。7年多來,累計支持各類項目11639項,其中國家重大科研項目6300項,支撐取得的科技成果超過4050項;累計向21個行業45.9萬個注冊用戶提供了2055TB的氣象數據,根據對1839個企業注冊用戶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氣象數據為這些企業帶來的直接或間接累計效益超過14.2億元;同時,依托科技部全國大學生創新大賽平臺,服務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全國32所高校,參賽人數超過萬人。2019年,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成為科技部和財政部首批優化調整認定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梢哉f氣象數據在支撐國家科技攻關、支撐行業協同發展、促進企業效益提升、激發大眾創新活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洪政:長期關注中國氣象和中國氣象數據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此次發布的目錄較2015年的目錄,大幅增加了國產自主研發產品的比例,中國氣象局的數值預報模式數據、實況和再分析數據、風云氣象衛星數據等均納入了目錄。這些都是已經在業務運行和使用中得到了嚴格的業務檢驗、質量穩定可靠的數據和產品,是中國氣象局高質量、高價值氣象數據的代表,也是在這些年氣象數據服務中各行業需求最大最迫切的數據。
這些數據將于2023年2月15日正式上線。大家可以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等多種方式申請下載和使用。在獲取數據的同時,還會收到一串數據服務碼,這是我們為每一個用戶的每一次數據需求匹配的全球唯一的氣象數據身份證。這個身份證包含了數據提供者、使用者、提供內容、使用權限等信息,有了這個身份證,就能夠保障數據的權威性和獲取使用的合法性。今后,中國氣象局提供的所有數據服務都會匹配身份證,讓每一個用戶對拿到的數據質量放心,在使用數據時安心。
此次發布的是新版《基本氣象數據開放共享目錄》的第一批數據和產品,今后,中國氣象局會根據自身數據產品的研發情況、產品質量狀況以及社會的需求,及時調整更新和發布更多的氣象數據產品,更好地發揮氣象數據要素的價值,讓人民群眾能夠更便捷、更安全地獲取更多更好的氣象數據。謝謝!
宋善允:謝謝張洪政先生,現在我們請張興贏先生發布介紹2021年全球及中國氣象科技論文產出的情況。
張興贏: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全球及中國氣象科技論文的產出情況。這是觀察審視全球以及我國年度氣象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推出這一決策服務產品,是中國氣象局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
我今天發布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2021年全球國際氣象科技論文產出情況。
2021年,國際氣象科技論文產出持續增長,其中美國和中國領跑全球。全球共發表國際氣象科技論文18649篇,較上一年增長7.3%。美國、中國、英國、德國和法國是發文量排名前五的國家,但美中兩國發文量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國際氣象科技論文發文量排名前20的機構中,有7個來自美國,中國和法國各有4個機構上榜,另有3個來自英國,2個來自德國,1個來自俄羅斯。其中,發文量排名前5的機構有3個來自中國,分別為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國際氣象科技論文影的響力持在續增長。2021年,全球發表的國際氣象科技論文中,入選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高被引論文160篇(ESI是目前國際公認普遍用于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按通常照同一年同一個ESI學科發表論文的被引用次論文數按照由高到低進行排序,排在前1%的論文為被定義高被引論文)。2021年,在Q1期刊發表國際氣象科技論文8997篇(按照期刊影響因子從高到低分為1~4區,前25%的期刊被稱為Q1期刊)。在Nature、Science和PNAS三類綜合性高端期刊上發表氣象科技論文73篇。
從報告分析可以看出,國際氣象科技論文存在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多學科的交叉。環境科學、地球科學多學科、水資源、天文天體物理、航空航天工程、地球化學物理、海洋學、環境研究、農學和林學是2021年國際氣象科技論文排名前十的交叉學科。熱其中帶氣旋、ENSO、氣溶膠、蒸散、云、氣候變化適應、城市熱島、電離層和水力壓裂等研究主題受到的關注度較高。
張興贏:二是2021年中國氣象科技論文產出情況。中國學者發文持續增長。2021年,中國學者發表國際氣象科技論文5451篇,占國際氣象科技論文總量的29.2%,全排名球排二。論文總量較上一年增長17%,是增幅最大的國家。中國學者共發表國內氣象科技論文 9555 篇,較上一年略有增長。
中國氣象科技論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國際合作特征明顯,這也彰顯了我國氣象科技合作開放合作的態度。2021年,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氣象科技論文中,有2270篇來自國際合作,占總發文量的41.6%。在與中國合作發文在20篇及以上的31個國家中,與美國的合作論文達1121篇,占合作論文總量的49.4%。
分析顯示,中國高水平論文發文量雖然排名靠前,但發文的總體競爭力還有待提高。在2021年國際論文中,中國入選ESI高被引論文67篇,僅次于美國的78篇,位列全球第二位;在Q1期刊發表2415 篇,僅次于美國的2920篇,排名全球第二;在《自然(Nature)》雜志、《科學(Science)》雜志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三類綜合性高端期刊上發表12篇,排名第四。
從一國高被引論文占其總發文量的比例來看,中國排名第14位,Q1期刊論文占總發文量的比例,中國排名第17位,排名相對靠后。這說明高水平論文的總體競爭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張興贏:三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研究態勢分析。天氣預報關系到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出行,氣象災害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數值天氣預報是氣象服務的核心和基礎。所以,這次評估報告我們專門從科學引文索引(SCI)數據中,選取近30年被引頻次前10%的論文(高影響論文)進行分析,觀察國際數值預報研發展勢。
從分析來看,近30年高影響論文產出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美、英、德三國。1990-2021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中國、加拿大、荷蘭、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為高影響論文發文量排名前10的國家。美國共發文815篇,占高影響論文總量的54.8%;中國發表153篇,排在第5位。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氣象局是全球數值預報研究高影響論文發文量排名前5的機構。中國數值預報研究高影響論文發文量排名前3的機構依次分別是為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數據同化、集合預報、遙感等主題是過去5年數值預報領域研究熱點。2017-2021年,國際上數值預報研究排名前十的熱點領域分別為:數據同化、深度學習、遙感、集合預報、土壤含水量、衛星觀測、預報檢驗、模式評估、北極圈和氣候變化。我國排名前10的熱點研究領域分別為:數據同化、土壤含水量、風場預報、深度學習、集合預報、遙感、長短期記憶網絡、GNSS掩星觀測、氣候變化和對流層延遲(極端降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去年,國務院印發了《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強調了氣象科技的“三個首要”,將加快科技創新擺在氣象高質量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水平氣象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為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未來,中國氣象局將繼續追蹤分析年度氣象科技論文產出情況,為了解和把握國內外氣象科技創新態勢、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支持。謝謝!
宋善允:謝謝張興贏先生,下面請記者提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針對剛剛發布的《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我想請問專家,我國今年的氣候趨勢如何?
賈小龍:當前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演進,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非常深遠,氣候系統受氣候變化影響,變得更加不穩定。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現出發生頻率高、影響范圍廣、致災性強的特點。國家氣候中心對今年國家總體氣候狀況有一個初步的研判,認為今年全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仍然呈現出多發強發態勢。為此,我們針對今年的氣候形勢提出建議:我國南方地區重點防范夏季持續性高溫天氣,確保迎峰度夏能源供應;沿海地區還需要重點加強臺風的防御工作;北方地區要重點防范暴雨、洪澇及其造成的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西部地區要提高防范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等風險。
宋善允:大家都非常關心年景預測,國家氣候中心每個月都會滾動對季節、年度,特別是對季節變化進行預測,也會對外發布。關于今年整個年景的預報,每年按慣例都會在3月組織相關機構進行會商,對整個汛期情況做出精細的預報和預測。因為氣候預測不確定性非常大,3月,影響我國年度的氣候狀況的因子和信號才能夠收集到,我們會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分析。有關的情況可以多關注氣象部門每個月發布的氣候預測。
封面新聞記者:請問每年發布氣候公報的意義是什么?我們面臨的氣候變化問題是否嚴峻?對于公眾而言,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賈小龍:你的問題包含了三個問題。首先第一個問題,中國氣候公報發布的意義。我們知道,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之一。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氣候的種類也比較多,而且區域氣候差異非常大。認識氣候、適應氣候、利用氣候、保護氣候,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已經成為廣泛的共識。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地球氣候系統也正在發生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實際上已嚴重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
同時,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使公眾和社會各界能夠及時了解我國的氣候狀況、重大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認識和了解我國氣候,特別是氣候變暖情況下的氣候規律,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中國氣象局組織編制了《中國氣候公報》。另外,《中國氣候公報》內容非常豐富,可供各級決策部門以及氣候、環境、農業、林業、水資源、能源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對氣候學科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
第二個問題,我們面臨的氣候變化嚴峻的問題。過去幾十年,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我國氣候變化也非常明顯。根據氣候變化預估,未來我國氣候變化持續存在。比如說,未來我國不同地區平均氣溫仍然表現出增加趨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會更加頻繁、更加嚴重,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將會更加頻繁、更加嚴重,且排放情景越高,增速越快,強度越強,風險也越大。比如我國中東部地區,2035年前后,類似于2013年夏季極端高溫事件可能變為兩年一度的事件,到本世紀末,發生高溫事件的風險將提升到目前的幾十倍。未來我國極端降水增加的幅度也大于平均降水,且變率增強,降水更趨于極端化。未來中國平均集中降雨呈現期也會從目前的50年一遇變為20年一遇。極端干旱事件將從目前50年一遇變為32年一遇,這表明我國未來受氣候變化影響還是比較嚴峻的。另外,復合型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風險也將持續增加??傮w來說,受氣候變化影響,“小概率高影響”事件將會更易出現,從而增加防范極端氣候風險的挑戰。
賈小龍:總的來說,在全球氣候正在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所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環境條件也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同時所有的天氣系統也在發生變化。氣候變化規律也在發生新的變化,縱使看起來像過去一樣的演變,但實際存在一些特點,特征和行為已經不同于過去了,過去歷史是舊常態,未來是新常態,進入新常態,意味著現在發生的破紀錄的極端事件隨著氣候的變暖會變成經常發生的事件,這是我們所有人必須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我們知道,人類活動特別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全球約2/3的排放都與家庭排放有關系,所以優化全社會的消費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因此,要倡導個人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轉向綠色消費模式,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個人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者,同時也是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受害者。從政府層面來說,我國政府一直在加強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從公眾角度來說,也要提高自身的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認知,積極參與社區和學校等開展的科普教育活動,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多種渠道,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與防災減災的技能。特別要注意提高對氣象災害關注的全面性,比如說北方地區的居民,跟以前相比,也需要了解一些暴雨災害常識。了解政府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含義,包括不同預警信息需要采取何種應對措施,附近的避災場所分布信息等。加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災害和風險防范意識,例如高溫天氣主動避暑、臺風天氣減少外出等。
宋善允:這是個問題也是近年國際上熱議的一個問題。實際上,氣候變化會帶來更大的全球氣候安全問題。所以我們也呼吁,要把氣候安全問題上升為國家安全、人類永序發展、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積極應對氣候安全問題。
中國新聞網記者:請問在破“四唯”背景下,如何看待科技論文與推動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
張興贏: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也是社會廣為關注的一個焦點。我自己在此前的20年一直在一線從事科技研究工作,所以我對科技論文和破“四唯”有切身感受??萍颊撐膶嶋H上是科研工作者對科技成果以及研究發現的高度的凝練和總結,它是人類科技發展非常寶貴的財富,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而且它是全球科技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所以科技論文的質量,可以反映社科領域發展的前景和趨勢。
前些年,確實由于一些不當的導向,造成了在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以及人才評價片面地存在追求科技論文數量,而忽視科技論文質量這種背離科技創新的本意。因此,近年來,我們在大力提倡破除這種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傾向,而且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不唯論文,不是不要論文,而恰恰是更加關注論文質量,更加關注科技成果究竟能夠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發布2021年全球及中國氣象科技論文產出情況,關注科技論文的質量未來對科技發展的導向究竟幾何。
張興贏:去年,國務院發布了《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所以本次發布年度氣象科技論文統計分析報告,從全球視野觀察科技發展的態勢,從而找到我國在氣象科技方面還存在哪些短板和問題,有利于下一步更好地調配科技資源、優化科技資源,引導科技工作者補短板、強弱項,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更好助推氣象科技高質量發展,所以我們鼓勵科技人員加強創新,圍繞“四個面向”,能夠產出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而且轉化為生產力,更好服務于國家治理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同時,我們也鼓勵開放合作,與全球氣象科技工作者協同轉型,產出更高質量的科技論文,更好惠及全球氣象科技的發展,這也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舉措。
最后我想說,大氣無國界,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所以需要全球氣象科技工作者通力合作,共同開展全球大氣科學的研究。所以也希望在座的媒體記者能夠持續地關注全球及中國氣象科技的發展,共同攜手,致力于讓氣象、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宋善允:謝謝張興贏。
新華社記者:請問新發布的數據服務目錄和2015年版本有什么不同,主要有哪些特點?
宋善允:氣象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公眾服務。在基本的氣象公共服務中,數據服務是很重要的一個點,監測、預報、預警等氣象數據,包括剛才講的氣象科學研究的進展以及災害性天氣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比較大的天氣現象發生發展機理也是氣象服務的主要內容。這個問題請張洪政先生回答。
張洪政:為了進一步讓公眾共享氣象數據發展的紅利,我們根據產品的研發情況和質量狀況、社會需求,對2015年氣象數據目錄進行了修改和擴充,主要有四方面的提升:種類更多:在本次目錄清單中,從2015年的5類17種擴充至12類52種產品,新增全球海洋氣象數據、實況分析和再分析產品,也包括臺風海洋、強對流等天氣預報產品等。技術提升:近幾年,我們充分發揮自主研發能力,推出高質量、高價值的氣象數據產品,包括中國全球天氣數值預報模式產品,可用預報天數最長達到8.2天;包括中國全球大氣再分析產品,已在業務中實時穩定運行,彌補了我國再分析產品領域的空白。時序更長:包括近30年的全球地面高空站觀測數據產品,還有1979年以來的中國全球大氣再分析數據產品等。服務方式更多: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進一步完善了數據獲取渠道,在傳統的訂單服務基礎上,更新發布了中國氣象數據網移動端WAP網門戶及App、微信小程序,升級了數據定制化下載服務,發布了圖形產品可視化服務、GIS圖層接口服務及相關數據的API接口服務等。在服務過程中,我們將根據用戶使用反饋,持續優化及升級各項功能。
新京報記者:剛才提到數據打碼賦予“數據身份證”,請問為何要給氣象數據打上編碼?
張洪政:如何讓用戶在獲取和使用氣象數據時,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這些氣象數據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讓他們在獲取氣象數據時放心,在使用氣象數據時安心?如何讓氣象數據的加工處理者在研制產品、提供服務時,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他們的貢獻得到認可、權益得到保護?這是我們廣大氣象數據產品用戶和研發者一直關心并希望得到解決的一個問題,這也是中國氣象局履行氣象數據監管職責、保障氣象數據安全、保護氣象數據處理者權益所必須回應的一個課題。
為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要素市場化、構建數據基礎制度、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促進氣象數據依法合規利用,保障氣象數據依法有序流動,在工信部國家OID注冊中心的支持下,我們建立了氣象數字標識行業的分中心,并在我國數字對象標識體系的基礎上,共同構建了氣象數字標識體系,也就是MOID。大家能夠看到的是一串數字和字符組成的混合碼,這串碼里面包含了數據處理者、數據提供者、數據使用者、數據內容、數據使用權限等一系列信息,我們稱之為數據身份證。每一個用戶的每一次數據需求服務,在拿到數據的同時,也會拿到匹配的身份證,這個身份證是全球唯一的。我們的數據用戶,可以通過這個身份證,溯源查詢到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是否合法、質量是否可靠、應用是否合規。這為氣象數據作為要素的有序流動、流通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的用戶、數據處理者保障自身的權益提供了武器,更為中國氣象局向社會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服務提供了支撐。
宋善允:謝謝張洪政先生。其實氣象數據的身份證管理,是一個國際慣例,全球各個國家氣象數據對公眾甚至對全球用戶共享服務的管理需要加上身份的標識,才能更好地服務,也能更好地提高數據的安全。
科普時報記者:剛才專家發布了氣象科技論文年度報告,請問在編制年度報告的過程中,數據如何保障客觀性和真實性?具體有哪些措施?
王志強:剛才張洪政先生解答記者問題時也提到,國家主張破“四唯”,但破“四唯”并不等于不講論文,論文仍然是科研活 動里非常重要的產出之一,實際上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在某一個領域科技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并且這有國際公認的一些東西。
根據發布的內容大家可以看出來,既然要有一個好的、令人信服的報告,我們要確保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數據來源要客觀。 第二方面,要確保有權威的專家委給我們做咨詢。第三,我們力爭使編研團隊專業化。例如怎樣確保數據客觀?國際氣象科技 論文數據主要用Web of Science平臺核心合集科學引文索引(SCI)數據庫。為了確保權威性,我們用的是中國知網旗下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兩個數據庫都是公認的文獻計量統計來源。我們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科睿唯安以及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在報告的編研過程中,比如從數據獲取、內容分析等方面進行指導把關,這樣才能確保報告的專業性。第三個方面,編研團隊對這個領域大概有十年的追蹤。多年來,我們承擔了氣象科技論文的統計分析,原來的中 國氣象局圖書館有情報室這樣的機構,編研團隊也是有技術手段、方法,比較有經驗的團隊,力爭做到精益求 精、高質量。我們知道,目前給的版本也不是盡善盡美,里面可能也會有一些紕漏、疏漏和錯誤,請廣大氣象工作者和新聞界的朋友能夠給我們提出來。??
宋善允:謝謝王志強先生。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