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善允:非常高興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今天邀請到中國氣象局科學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先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方翔先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先生、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張雪芬女士。
首先發布氣象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服務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內容。
宋善允:2019年12月,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廣大氣象工作者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為促進國家發展進步、保障改善民生、防災減災救災等作出突出貢獻。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要求廣大氣象工作者發揚優良傳統,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3年來,中國氣象局始終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政治統領、強化使命擔當、廣泛凝聚共識、系統抓好落實,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生命安全更加有力。我們深入開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實踐活動,成功預報有效應對近年來歷次超強臺風、特大暴雨洪水、低溫雨雪冰凍、極端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下降至0.29%。不斷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探索極端天氣下“停工、停課、停業、停產、停運”機制和預警叫應機制。在101個大城市開展內澇氣象風險監測預警業務。建成匯集了17個部門82類預警信息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終端服務矩陣,可在3至8分鐘內到達應急責任人。面向150萬快遞小哥、200萬卡車司機提供定制化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7.67%。
主動融入賦能,氣象保障“國之大者”和生產發展成效更加凸顯。我們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構建“氣象+”服務模式,初步建成覆蓋幾十個部門、上百個行業、億萬用戶的現代氣象服務體系。圍繞農業、交通、能源等重點行業,針對大城市、山區、農村等重點區域,聚焦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針對需求量體裁衣,強化全流程、全環節、全周期遞進滾動式氣象服務。成功保障黨的二十大、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和川藏鐵路建設、港珠澳大橋、國產大飛機試飛、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2022年,全年糧食單產、總產預報準確率達99.9%,創近五年新高。聯合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減災增收30億斤糧食。聯合公安、交通部門推進108條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交通氣象預警工作,督辦路段全年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3.6%,道路封閉次數降低57%,提升經濟效益約24億元。
宋善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氣象改善民生福祉更有溫度。針對百姓衣食住行、康養、旅游等多樣化、個性化氣象服務需求,大力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和針對性,氣象服務從粗放式普適性單一化轉型為基于位置、基于不同生活場景、滾動更新的精細化服務,拓展到出行建議、風險提示、生活參考等綜合性服務,不同生活場景的個性化、分眾式服務。規范引導社會氣象服務發展,有力打造“中國天氣”等一批品牌。氣象服務公眾覆蓋率達99%,氣象影視服務覆蓋人群超10億,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達80.2%,公眾滿意度達93分,群眾氣象服務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氣象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作用更加顯著。構建生態文明氣象服務保障體系,加強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資源保護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大氣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等氣象服務。支撐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保障藍天保衛戰、長江大保護修復攻堅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水源地保護攻堅戰。探索創建了中國天然氧吧、氣候宜居城市(縣)、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氣候生態品牌。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開展三江源等重點區域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2022年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累計增加降水約398億噸,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減少經濟損失約141億元。
堅持胸懷天下,氣象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彰顯。風云氣象衛星和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為全球120余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和應急響應服務,成為廣受歡迎的遙感衛星國際合作平臺。聯動有關部門為老撾、巴基斯坦等國家提供氣象先進技術和基礎設施援助。充分發揮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國內牽頭單位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作用,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科學支撐。將“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和“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寫入世界氣象組織《未來的國家氣象水文部門》白皮書,將“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理念納入臺風委員會2022—2026年戰略計劃,中國方案走向全球。
中國氣象局將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根本遵循,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加快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率先建成氣象強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宋善允:下面請張興贏先生為大家發布《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
張興贏: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1期)》。這是中國氣象局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決策服務產品,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1年WMO溫室氣體公報》相輔相成。
第一,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聯網監測分析是歷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科學評估報告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的數據來源和科學基礎。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監測網(WMO/GAW)負責協調大氣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系統觀測和分析。2022年10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公報》。公報采用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數據來自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區域站和貢獻站的觀測資料。公報內容顯示:全球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繼續突破有儀器觀測以來的歷史記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7±0.2 ppm、甲烷濃度達到1908±2 ppb、氧化亞氮濃度達到334.5±0.1 ppb,2021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幅約2.5 ppm,略高于過去十年2.46 ppm的平均增幅。2021年全球大氣甲烷和氧化亞氮濃度也達到了新高,增幅分別達到18 ppb和1.3 ppb。公報特別強調,近兩年全球大氣甲烷年增幅顯著提高,是自1983年開始系統性記錄以來的最大增幅。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溫室氣體指數分析結果:2021年由大氣長壽命溫室氣體引起的輻射強迫相比1990年上升了約49%,而這其中二氧化碳的貢獻超過80%。甲烷是大氣中第二重要的長壽命溫室氣體,單位溫室效應高于二氧化碳,對全球溫室氣體輻射強迫總增長的貢獻約為17%左右。
張興贏:第二,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分析情況。中國氣象局在WMO框架下,協調中國區域的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高精度觀測。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氣象局陸續建成了由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和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組成的大氣本底觀測站網,實現對《京都議定書》管控的7大類30余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等)觀測,形成了觀測-運行監控-維護標校-質量控制-應用分析等于一體的溫室氣體本底觀測業務體系。其中甲烷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開展觀測,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區域本底站建立在線觀測業務,積累了我國最長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觀測資料。截至目前,中國氣象局已經組建了包含60個地面觀測站的國家溫室氣體觀測網,同時有3顆具備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監測能力的衛星在軌運行,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
《2021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的濃度為417.0±0.2 ppm、甲烷的濃度為1965±0.6 ppb,氧化亞氮的濃度為335.1±0.1 ppb,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二氧化碳濃度較2020年增幅為2.5ppm,與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濃度較2020年增幅約21ppb,略高于全球同期增幅。2021年我國6個區域本底站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與2020年相比總體呈現增加趨勢。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2021年10月,《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相繼發布,構建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形成各方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2021年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中國氣象局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服務"雙碳"戰略的重要科技支撐部門,在溫室氣體監測、評估、計量標準、碳源匯核算等領域不斷發揮自身優勢和重要作用。未來,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提升觀測能力,形成覆蓋我國16個氣候關鍵區并輻射全球主要緯度帶的全要素溫室氣體本底觀測骨干網,不斷提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高精度、高密度的觀測能力,進一步支撐碳源匯監測核校業務,為順利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學監測支撐。謝謝。
宋善允:謝謝張興贏先生。下面請肖潺先生為大家介紹2022年12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2023年1月氣候趨勢預測以及氣象服務提示。
肖潺:尊敬的各位新聞界朋友,很高興時隔兩個月再次和大家相見。下面我就2022年12月天氣氣候特征和后期預測進行發布。
2022年12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氣候事件。2022年12月,我國氣候總體呈冷干特征。12月全國平均氣溫-4.2℃,較常年同期偏低1.2℃,為2013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全國平均降水量7.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6.9%。月內,全國有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低氣溫突破或持平12月極小值。
肖潺:2022年12月我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如下:
一是西南地區氣象干旱呈總體緩解態勢。12月初至12月26日,重慶東南部、貴州北部和東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云南東部等地有特旱。12月27-29日,西南、華中南部以及華南北部等地出現5~25毫米降水量,有效緩解了旱情。12月31日,西南地區中部和東部等地仍有中旱和重旱,其他地區氣象干旱基本解除。
二是4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12月,有4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分別是12月11-12日、17-19日、22-23日、26-27日,次數接近常年同期(3.9次)。其中,17-19日的冷空氣過程為強冷空氣過程,造成全國大范圍強降溫,其中華東大部分地區出現6℃以上降溫,局地降溫超過8℃。
三是沙塵天氣影響我國北方地區。12月11-13日,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大部、甘肅西部和北部、青海西北部、寧夏、陜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黑龍江西南部、吉林、遼寧等地出現揚沙或浮塵。其中,內蒙古中西部出現沙塵暴,局地強沙塵暴。北京12月12日出現6、7級陣風,局地達8級以上。北京PM10濃度明顯上升,能見度下降,大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1~4公里。
四是全國降雪日數接近常年同期。12月,受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部分地區出現降雪天氣。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北部和東部、新疆北部等地降雪日數有5~10天,部分地區10天以上。新疆大部、西藏北部和東部、內蒙古東北部以及西北西南部、東北中部等地降雪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少2~6天,局地偏少6天以上;新疆北部、內蒙古中部、東北西北部等地偏多2~4天,局部地區超過4天。
2022年12月,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1.87萬條,同比降低4.5%。預警信息在防災減災決策和基層組織臨災避險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肖潺:下面介紹2023年1月中旬天氣預報。
預計202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整體將先升后降,起伏明顯。12日前,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顯著回升,部分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3~6℃;之后,隨著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增強,中東部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將由前期顯著偏高逐漸轉為明顯偏低,大部地區較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西北地區東部、東北地區北部和東部、華北中北部及江南西部等地偏低3~4℃。
預計1月中旬,我國中東部地區降水將比前期明顯增加,江淮、江漢、江南大部、華南中東部及四川盆地東部等地累計降水量有20~40毫米,江南中部和南部、華南西部及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50~70毫米,華南北部局地超過10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7成,局地偏多1~2倍;此外,新疆北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黃淮等地降雨量將較常年同期偏多3~5成。累計降水量一般將有3~8毫米,部分地區10~25毫米。
11-12日,強冷空氣開始影響新疆,北疆大部將出現中到大雪,局地暴雪,降溫幅度可達6~12℃,局地降溫超過14℃。上述地區還將有4~6級偏北風,陣風7~8級。
12-15日,強冷空氣繼續東移影響我國中東部。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大部、黃淮、江淮北部、江漢北部等地將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夾雪,局地大到暴雪;四川盆地東部、江南、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到暴雨;此外,中東部大部地區并將出現6~10℃降溫,內蒙古、東北地區、江漢、江南等地局地降溫超過14℃。
13-15日北方大部及江南等地自北向南還將有4~6級偏北風。13-16日我國東部海區自北向南將先后出現6~8級偏北風。
肖潺:下面介紹2023年1月下旬氣候趨勢預測及氣象服務提示。
降水方面,預計1月下旬,上海、江蘇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河南東部、西藏中東部、青海西南部、新疆北部局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略偏多;全國其余大部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湖南大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貴州東部等地偏少2~5成。
氣溫方面,預計1月下旬,四川西部、云南大部、西藏大部、青海大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四川西部、云南西部、西藏東部、青海東南部等地偏高1~2℃;全國其余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其中,河北西部、山西大部、內蒙古大部、遼寧西南部、黑龍江大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重慶大部、四川東部部分地區、陜西南部、新疆大部等地氣溫偏低1~2℃。
冷空氣方面,預計1月下旬,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過程主要有1次,出現的時間和強度是:下旬后期(中等)。
根據1月天氣氣候趨勢預報預測,有四方面的氣象服務提示建議:
一是防范階段性低溫天氣對能源保供的不利影響。1月中旬有一次明顯的冷空氣過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轉為偏低。華北西部、內蒙古大部、東北地區、新疆等地需關注階段性低溫天氣對能源供應等方面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建議提前做好防御安排、制定應急保障方案。
二是防范低溫雨雪天氣對農業及交通的不利影響。11-15日,我國大部地區將有大范圍雨雪天氣,其中北方大部地區將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夾雪,局地大到暴雪。應加強防范低溫雨雪天氣對設施農業、畜牧業和交通運輸等的不利影響。
三是防范氣象干旱帶來的不利影響。預計1月下旬西南地區西南部及江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需關注氣象干旱的持續或發展,加強冬小麥、油菜等作物田間管理,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同時關注氣象干旱對能源保供、電力輸送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是防范寒冷天氣對公眾健康和出行帶來的不利影響。1月下旬疊加春節假期,公眾出行活動增多,因此各地需關注低溫天氣對人體健康和道路交通的影響,公眾需根據天氣變化適時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和心腦血管等疾病,并注意出行安全。
宋善允:對于大家非常關注的春節期間天氣,我們將會及時發布具體預報情況,請大家持續關注。
宋善允:下面繼續請肖潺先生介紹2022年國內和國際十大天氣氣候事件,以及2022年全國天氣氣候盤點。
肖潺:首先發布2022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的評選結果。? ??
2022年我國天氣形勢復雜,氣候異常顯著,極端事件頻發。2022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國家氣候中心承辦,國家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等單位參與。依據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的遴選主要原則:天氣氣候異常的極端性、災害的影響程度和范圍、社會對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度、同類事件的代表性。經過準備階段、編寫階段、論證評選階段,現正式發布評選結果。
2022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是:
1.低溫雨雪襲擾北京冬奧,氣象部門全力以赴保駕護航
2.1961年以來歷史第二強龍舟水影響珠江流域
3.松遼流域遭遇極端降雨,繞陽河盤錦段堤壩潰口
4.盛夏局地短時強降雨致重大人員傷亡
5.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炙烤"我國,中央氣象臺首次發布高溫紅色預警
6.長江流域"汛期反枯",人工增雨馳援旱區
7.罕見秋臺"梅花"四弄,創1949年以來秋臺風登陸最北紀錄
8.秋季寒潮頻襲,斷崖式降溫對公眾出行和農牧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9.龍卷天氣點散多發,氣象部門首次成功發布預報預警
10.太陽中等以上耀斑事件超前三年總和,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及時響應保安全?
2022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是:
1.巴西頻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災損嚴重
2.強風暴"尤尼斯"席卷西歐,英格蘭陣風破紀錄
3.臺風"鲇魚""尼格"重創菲律賓
4.南非東部遭遇近60年來最強降水,人員傷亡慘重
5.歷史罕見!洪災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國土被淹?
6.韓國首都圈遭遇近百年來最強暴雨,引發嚴重內澇
7.夏季極端高溫"炙烤"北半球,多國出現嚴重干旱
8. "炸彈氣旋""史詩級寒潮"襲擊美國
9.湯加火山爆發,或助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10.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影響全球多地氣候
肖潺:接下來,對2022年全國天氣氣候進行簡要盤點。
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是歷史次高。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10.5℃,較常年偏高約0.6℃,為1961年以來僅次于2021年的歷史次高,甘肅、湖北、四川和新疆4個?。ㄗ灾螀^)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高。
全國降水總體偏少。全國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較常年偏少5.0%,為2012年以來最少。但空間上分布不均,全國有11個?。ㄗ灾螀^、直轄市)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其中,吉林(偏多35%)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多,遼寧(偏多39%)為第三多;20個?。ㄗ灾螀^、直轄市)降水量較常年偏少,其中,上海、安徽和寧夏偏少二成。
夏秋季高溫創歷史之最。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6.4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多。浙閩川渝等13?。ㄖ陛犑校└邷厝諗稻鶠?961年以來歷史最多。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達79天,有361站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歷史極值,此次高溫事件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
肖潺:區域性和階段性干旱明顯,南方夏秋連旱影響重。年內,我國旱情總體偏重,區域性和階段性干旱明顯。華東、華中等地出現階段性春夏連旱,長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7月至11月上半月持續長時間高溫少雨,遭遇夏秋連旱。長江流域中旱以上干旱日數77天,較常年同期偏多54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暴雨過程頻繁,華南、東北雨澇災害重,珠江流域和松遼流域現汛情。2022年,全國共出現38次區域暴雨天氣過程。春末夏初"龍舟水"強襲,珠江流域出現汛情;6-7月東北地區雨日多、雨量大,松遼流域40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8月中下旬四川、青海等局地短時強降雨引發山洪,致災重。
登陸臺風異常偏少。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5個臺風生成,接近于常年平均(25.1個),其中4個登陸我國,較常年偏少3.1個,與1982、1997和1998年并列為1949年以來歷史最少。首個登陸臺風"暹芭"登陸強度強,臺風"梅花"先后四次登陸,強度大、影響范圍廣。
沙塵天氣少且晚發。我國北方地區春季共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較常年同期偏少2.7次。3月3-5日,出現首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較常年偏晚16天。
強對流天氣過程偏少,局地致災重。年內發生38次區域性強對流過程,少于過去三年平均數,但局地致災重。據不完全統計,經災調證實的龍卷風達25次,其中中等強度以上達11次,與常年持平。
寒潮過程明顯偏多、影響范圍廣。全年共發生34次冷空氣過程(含寒潮過程11次),冷空氣和寒潮過程均較常年偏多,其中寒潮過程偏多6次。對農業、電力、交通等行業造成不利影響。
肖潺:2022年已經過去,在此衷心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關心和支持。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做好氣象工作尤為重要。在新的一年里,請各位新聞界的朋友繼續關心和支持氣象工作,傳播氣象科普知識,講好氣象故事。祝大家新年快樂。謝謝大家。
宋善允:謝謝肖潺先生。大家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非常關注,有具體的問題還可以繼續跟肖潺先生溝通,更深入了解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天氣氣候的波動性增大、極端性增強的現實。
宋善允:今天主動發布的內容就是以上這些。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
新華社記者:您好,我們注意到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提及氣象+各行各業的賦能行動,請問未來有哪些具體的發力方向?
宋善允:2022年4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國氣象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部署要求,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努力提升氣象服務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堅持趨利避害并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融入、主動作為,努力構建“氣象+”服務格局,推動氣象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行各業,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成效。
按照《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部署要求,我們將主要實施五個方面的行動。一是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加強農業生產氣象服務,強化高光譜遙感等先進技術及相關設備在農情監測中的應用,提升糧食生產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能力和糧食產量預報能力。面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做好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開展種子生產氣象服務。建立全球糧食安全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探索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強化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實現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全覆蓋。充分利用氣候條件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
二是實施海洋強國氣象保障行動。加強海洋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實施遠洋船舶、大型風電場等平臺氣象觀測設備搭載計劃,推進海洋和氣象資料共享共用。加強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全力保障海洋生態保護、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強化全球遠洋導航氣象服務能力,為海上運輸重要航路和重要支點提供氣象信息服務。
三是實施交通強國氣象保障行動。探索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氣象服務平臺,加強交通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開展分災種、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鐵路線路的精細化交通氣象服務。強化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和部分重點水域交通氣象服務。加強危險天氣咨詢服務。建立多式聯運物流氣象服務體系,開展全球商貿物流氣象保障服務。
四是實施“氣象+”賦能行動。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提升能源開發利用、規劃布局、建設運行和調配儲運氣象服務水平。強化電力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做好電網安全運行和電力調度精細化氣象服務。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健全相關制度政策,促進和規范氣象產業有序發展,激發氣象市場主體活力。
五是實施氣象助力區域協調發展行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中,加強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提供優質氣象服務。鼓勵東部地區率先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推動東北地區氣象發展取得新突破,支持中西部地區氣象加快發展,構建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相適應的氣象服務保障體系。
中國日報記者: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各行各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通過自主科技攻關來攻克目前的短板弱項?能否舉例說明亮點工作?
張興贏:近期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還有2004年美國拍的科幻電影《后天》,都是關于氣候變化的題材。這些科幻的場景正在逐步走進現實,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國內外發生了很多氣候事件,例如夏季整個北半球經歷高溫熱浪,湯加火山爆發或助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氣候變化規律正在發生改變,可能會超出我們原有的認知,很多新的科學問題和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都需要抓緊組織開展。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明確了加快氣象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部署,為此中國氣象局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張興贏:今年中國氣象局聯合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印發了《中國氣象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聚焦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災害性天氣預報等關鍵核心領域啟動實施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聯合行業高校院所,以提升精準預報能力為核心目標開展協同創新、實現攻關突破。中國氣象局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設立了氣象聯合基金,實施兩年以來已經得到大氣科學界的廣泛認可,從2023年起我們進一步將年度資助規模倍增至9000萬元,著力強化有組織的目標導向型基礎研究,發揮氣象業務需求的牽引作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帶動作用,集智聚力加強天氣機理、氣候規律、氣候變化等基礎研究,攻克亟需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中國氣象局還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了首批18項中國氣象局“揭榜掛帥”科技項目榜單,招納賢才,針對性解決區域和行業氣象預報服務技術難題。我們啟動了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改革,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建立科技資源一體化配置機制,組織科研院所聚焦氣象核心技術開展攻關。下一步中國氣象局將切實發揮好行業主管部門在氣象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聯合各方力量共同打贏打好自主科技攻關攻堅戰。借此機會,呼吁全社會能夠共同行動、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子孫后代在“后天”不需要“流浪地球”。
封面新聞記者:2023年春運開始了,請問天氣對于春運回鄉會有怎樣的影響?那些地區哪些時段需重點注意?? ??
方翔:2023年春運從1月7日開始,2月15日結束,共計40天。今年春運的開始階段恰逢三九、四九,這段時間在民間又往往被認為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階段。預計2023年春運期間(1月7日至2月15日)我國北方大部及華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全國降水整體偏少,東北等地偏多。
根據預報,1月9-20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先升后降,氣溫起伏明顯。12日前,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顯著回升,華北及南方大部地區氣溫將偏高6℃以上,部分地區的日最高氣溫將可能達到或突破1月中旬日最高氣溫記錄;之后,受11-15日強冷空氣影響,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將由前期偏高轉為偏低1~2℃,部分地區偏低3~4℃,并有大范圍的雨雪和大風降溫天氣。16-20日,無明顯強冷空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降水趨于減弱結束,氣溫將逐步回升,預計18-20日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回升至常年同期或略偏高。
要重點關注的是:1月11-15日強冷空氣將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并將帶來大范圍的雨雪和大風降溫天氣。
這次強冷氣影響具有降溫幅度大、雨雪范圍廣和降水相態復雜等特點,并且長江中下游北地區將有4~5級、陣風6~8級偏北風,我國大部海域也將有6~8級,陣風9~10級大風。
降溫幅度大:11-12日,新疆、甘肅、青海降溫幅度可達6~12℃,新疆北部降溫超過14℃;12日夜間至15日,中東部大部地區將出現6~12℃降溫,內蒙古、東北地區、江淮、江南等地降溫12~16℃,局地超過18℃。
雨雪范圍廣和降水相態復雜:11-12日,新疆大部有小到中雪,沿天山地區有大到暴雪,新增積雪1~3cm,部分地區5~8cm,局地可達10cm;11-15日,江淮南部、江南、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區大雨,局地暴雨;陜西、華北、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東部、黃淮、江淮北部、江漢等地有小到中雨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部分地區大雪,局地暴雪。
春運返鄉及出行需注意:一是各地出行人員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二是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以及陜西、山西、河北等地將有降雪或雨夾雪,以及有強冷空氣影響,出行需防范降雪、降溫、道路濕滑和大風天氣的不利影響;三是黃淮、西南地區東部以及長江中下游等地要防范雨轉雨夾雪、低能見度和道路濕滑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在高海拔地區或山區駕車出行人員要注意防范雨雪冰凍和道路濕滑的不利影響;四是在江河湖面及沿?;顒拥呐笥研枳⒁獯箫L天氣的不利影響。
預計,春節假日期間,還將有一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但總體路徑偏東。有關春節期間的具體天氣預報,春節前中央氣象臺將舉行專題天氣會商,屆時請大家及時關注。
此外,預計2月上半月,華中和西南地區東部氣溫偏低,需防范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對春運造成的不利影響。
在冷空氣間歇期,大氣擴散條件差,京津冀、長三角等地需注意霧和霾等低能見度天氣過程對陸路、航空、水路運輸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
最后,針對影響春運的暴雪、寒潮大風、低溫冰凍、大霧等災害性天氣,中央氣象臺將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也建議各位朋友出行時請及時收聽收看當地的天氣預報信息,防范不利天氣的影響??傊?,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好今年春運期間的出行安全保障工作。
紅星新聞記者:剛才發布會詳細介紹了2021中國和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我們還想了解一下中國氣象局對溫室氣體還有哪些監測手段?未來我們將如何布局溫室氣體監測網?
張雪芬:中國氣象局非常重視溫室氣體觀測,我國也是在溫室氣體觀測時間比較長、要素比較全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氣象局已開展了本底站溫室氣體高精度長期在線觀測以及每周的瓶采樣觀測,涵蓋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PFC)、三氟化氮等7類溫室氣體,以及二氧化碳穩定同位素、一氧化碳等示蹤物。省市氣象局開展了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為主的在線觀測。此外,中國氣象局還開展了衛星溫室氣體遙感觀測、機載和車載連續觀測、平流層大氣廓線采樣觀測等多種立體化綜合觀測的研究。?
下面回答未來如何布局溫室氣體觀測網的問題。首先,中國氣象局是我國最早在大氣本底站開展溫室氣體業務觀測的部門,“十四五”期間,中國氣象局計劃在全國16個氣候關鍵觀測區增補9個大氣本底站,現在正在開展前期的選址等相關工作,相信通過大氣本底站的建設,將進一步增強和完善我國在本底溫室氣體方面的監測能力。
“十四五”期間,中國氣象局還計劃在我國主要的地、市級以上城市以及區域代表性較好的地區,開展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濃度的高精度在線觀測和通量觀測,并且有針對性地推動開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觀測,以滿足我國碳中和監測評估的需求。
“十四五”期間,中國氣象局還將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和省級溫室氣體觀測網的技術支撐和運維保障,進一步從裝備保障、運行維護、計量標校、數據質量控制等多方面促進站網提質增效。
新京報記者:這個冬天,公眾感覺天氣很冷,與常年同期相比,是氣溫偏低嗎?或者說哪些地區偏冷明顯??
肖潺:入冬以來,也就是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8日,全國平均氣溫-4.0℃,較常年同期偏低0.7℃,為2013年以來同期第二低,僅次于2018年的-4.2℃。全國分布來看,除西南地區西部及西藏大部、青海南部、黑龍江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國其余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其中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大部、華東南部、華南及貴州西部、甘肅西部、新疆、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偏低1~4℃。
冬季氣溫變化的最大特點是冷暖起伏大,公眾感知12月份明顯偏冷,較常年同期偏低1.2℃,1月份將快速轉暖。
宋善允: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春節很快就到了,提前祝大家新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