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善允: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宋善允,歡迎大家出席中國氣象局2022年11月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研究員共同參加這次新聞發布會。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主要發布兩個方面的內容,然后再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由我來介紹中國氣象局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內容。
宋善允: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中國氣象局通過召開黨組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學習會等方式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等,制定印發《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施意見》,緊密結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組織全國氣象系統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莊國泰和其他局領導帶頭到直屬單位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示范引導學習宣傳貫徹工作。中國氣象局各內設機構、直屬單位,各?。ㄗ灾螀^、直轄市)氣象局主要負責同志紛紛撰寫學習體會文章。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結合自身實際,通過開展黨組(黨委)中心組學習、支部學習、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學習等方式,帶動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同時開展院士專家、青年同志、先進工作者、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離退休干部等專題學習交流活動,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推動實現學習全覆蓋。
宋善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奮力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舉措,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保障。
宋善允: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級氣象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努力拼搏、接續奮斗,推動氣象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氣象現代化體系基本建成,氣象整體實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氣象衛星體系、中國特色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等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促進國家發展進步、保障改善民生、防災減災救災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10年來,在氣象監測精密方面,不斷推進陸??仗煲惑w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建設,健全氣象衛星和雷達業務體系,提升綜合應用水平。成功發射了8顆風云氣象衛星,其中7顆在軌運行,氣象衛星體系建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全球124個國家、國內13萬用戶提供服務。建成23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雷達數量增加了40%,雷達監測網規模為世界第一。建成7萬多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觀測站點數量是2012年的4.5倍,氣象觀測數據量增加5倍以上,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全面進入自動化時代。建成了涵蓋7個大氣本底站、25個氣候觀象臺、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以及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天氣雷達、風云氣象衛星等在內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綜合觀測總體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10年來,在氣象預報精準方面,以智能網格預報為代表的現代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基本建立,以高分辨率數值模式、多源融合實況分析等關鍵技術為代表的自動化精準化技術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從區域到全球、從天氣到氣候等較為完整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自主研發的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北半球可用預報時效從6.1天提高到7.8天,提升了1.7天,接近同期世界先進水平。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0分鐘,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提高到90%,均創歷史新高。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誤差由2012年的94公里減少到65公里,穩居國際先進行列。
10年來,在氣象服務精細方面,建成了適應需求、保障有力、效益突出的中國特色氣象服務體系。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和氣象及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顯著提升,大范圍、系統性、災害性和高影響天氣基本可以提前3天較準確監測預報,建立了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及時為政府部門、各行各業、社會公眾提供針對性的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5.1%。制定分流域、分區域、分領域氣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不斷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面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氣象服務不斷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服務產品更加多元化、精細化,不同時效的百余種公共氣象服務產品覆蓋人民群眾生活的多個領域,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新媒體等全媒體平臺,擴大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收視率穩居第一,中國天氣網站年總瀏覽量從50億人次上升到250億人次,公眾獲取氣象服務信息更加便捷、高效。氣象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和農業、海洋、交通、能源、水利、航空航天、旅游等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主動服務和融入三峽工程、川藏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建黨100周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保障。構建了覆蓋多領域的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體系,打造了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保護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大氣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與保護等服務品牌,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由2012年的0.65%下降到2021年的0.29%,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充分發揮。氣象服務的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提升,投入產出比達到1:50。氣象服務公眾滿意度從86分上升到92.8分,人民群眾的氣象服務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10年來,在氣象數字化信息化方面,氣象綜合大數據已經成為高價值經濟社會基礎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氣象部門致力于全球氣象和相關地球系統數據采集,通過國際通信系統穩定收集8大類178種國際數據資源,涵蓋大氣、陸地、海洋、冰凍多圈層關鍵氣象要素。不斷加強氣象數據共享服務,率先向國內外開放,數據總量達67PB,日更新數據約40TB,年訪問量約4億人次,遍布106個國家,服務對象涉及29個社會主要行業,惠及3600多個科研教育機構和政府、行業部門,為農業、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部門實時提供氣象數據服務,每日提供數據量達到3922GB。
宋善允:今年,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為氣象高質量發展擎畫了宏偉藍圖,提出了到2025年、2035年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凝練了各發展階段的重點任務,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支撐。
黨的二十大制定了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八{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牢記“國之大者”,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職責使命,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找準貫徹落實的結合點、發力點,在加快實現氣象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推進氣象基礎能力建設,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服務水平,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等方面,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扎扎實實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付諸行動、見于成效,奮力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率先建成氣象強國,全面服務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宋善允:這是我向大家介紹的第一方面內容。下面請肖潺研究員向大家介紹10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11月氣候趨勢預測和氣象服務提示。
肖潺: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通報10月我國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氣候事件、11月氣候趨勢預測和氣象服務提示。
首先是10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氣候事件。
10月我國氣候總體呈暖干特征,10月全國平均氣溫10.8℃,較常年同期偏高0.2℃。全國平均降水量34.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5%。月內冷暖起伏變化大,前期氣溫較常年明顯偏低,后期又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月內,全國有248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或持平秋季極值,其中有26個站達到或超過40℃。
10月我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如下:
一是長江以南大部地區氣象干旱持續。7月以來,南方大部地區持續溫高雨少,出現伏秋連旱。10月上旬,受明顯降水過程影響,江淮、江漢氣象干旱有所緩和或緩解,但長江以南大部地區10月仍溫高雨少,氣象干旱持續。截止到10月底,華東南部、華中南部、華南北部以及西南中東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氣象干旱,其中浙江南部、福建大部、江西中部和南部、湖南中南部、廣西東北部、廣東北部、重慶東南部等地有特旱。干旱對南方地區的農業、水資源調度、能源供應和社會生活等產生較大影響。
二是月初南方地區秋老虎天氣明顯。9月27日至10月4日南方地區出現1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其中10月上旬南方地區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三是有5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進入10月,我國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共出現5次冷空氣過程。其中3-7日為全國型寒潮過程,降溫幅度較大,影響范圍較廣。東北中部、內蒙古中部、華北北部、黃淮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大部以及陜西東南部、重慶、貴州北部、廣西東北部、廣東西北部等地降溫幅度在12℃以上,其中河南東南部、安徽大部、湖北大部、湖南東北部降溫幅度達20℃以上。
肖潺:下面介紹一下未來十天天氣趨勢預報。
預計8-17日,我國南疆盆地、青藏高原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仍偏高1-2℃,局地偏高3℃以上。10-13日將有一股較強冷空氣影響我國。
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南部、黃淮及東北地區南部、四川盆地東部以及湖北等地累計降水量有10-25毫米,局地超過30毫米,上述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江南、華南等地降水仍較常年同期顯著偏少,氣象干旱仍將維持。
未來十天主要天氣過程包括:10-13日,將有一股中等偏強冷空氣影響我國,江淮以及以北大部地區有4~6級偏北風,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4~8℃,部分地區降溫幅度有10℃左右;受冷暖空氣共同影響,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及東北地區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青海、甘肅、陜北、河北北部以及東北地區有雨夾雪或雪。
肖潺:下面介紹11月氣候趨勢預測及氣象服務提示。
降水方面,預計11月,東北北部、華北西部、華南南部、西藏中西部、西北地區東部和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局部、陜西北部、寧夏、甘肅中部、西藏西北部和青海西南部等地偏多2~5成;江西西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東部、重慶東南部等地偏少2~5成。
氣溫方面,預計11月,我國中東部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除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福建東部、臺灣、廣東東部和南部、廣西東南部、海南、西藏大部、青海西南部、新疆西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之外,我國其余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冷空氣方面,預計11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過程主要有5次。
肖潺:根據11月氣候趨勢預測,有四方面的氣象服務提示建議。
一是防范冷空氣對能源保供的不利影響。11月需要特別關注階段性較強冷空氣過程可能造成的我國北方大部地區的強降溫或階段性低溫對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甘肅、新疆和西藏西部等地的煤炭和天然氣供應需求增加、發電設備和輸電線路帶來的不利影響,建議提前做好能源儲備、電力運輸設備檢修,制定應急保障方案。
二是防范氣象干旱,做好森林防火。11月,江南、華南和西南等地降水持續偏少,不利于水庫水電站蓄水保供,同時氣象干旱夏秋季持續,森林火險等級將達高或極高,需密切關注氣象干旱的發展并防范對能源保供安全、電力運輸的不利影響,建議提前做好電力保障和儲能等工作。
三是防范強降溫和大風對健康、出行等的不利影響。各地需加強防御強降溫和大風天氣對生產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注意防范局部低溫雨雪和霜凍危害;冬季取暖期開始,需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定時開窗通風;公眾需根據天氣變化適時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和心腦血管等疾病。各地還需防范能見度降低對道路交通造成的不利影響。
四是防范天氣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江南地區要繼續做好抗旱工作,積極利用有利天氣實施人工增雨、科學調配水源,確保油菜適時移栽和苗期生長。北方冬麥區要關注墑情變化,適時澆水、施肥,促進形成冬前壯苗。甘肅南部、寧夏大部、陜西西部、四川中西部等降水偏多地區需注意防范陰雨寡照天氣。新疆北部提前做好飼料儲備和棚圈防風加固,減輕雪災影響。
肖潺:以上是我發布的內容,謝謝大家。
宋善允:剛才提到,現在氣候趨勢預測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面向全社會、公眾發布長期氣候預測等產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氣候預測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建議公眾關注滾動訂正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產品,這樣才能更好地安排生活生產,趨利避害。
下面進入問答環節。
人民日報記者:您剛才在新聞發布中提到,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我注意到,《綱要》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請問這“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將能夠給政府、各行各業以及公眾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宋善允:謝謝你的問題,相信這也是公眾特別關注的。剛才談到,《綱要》提出,要實現精準預報“五個1”,明確了到2025年和2035年這兩個階段的目標。有一些目標可能在2025年就能實現,有一些可能難度比較大一點,這要看全球氣象相關科技進步、科技創新的水平,還取決于基礎能力、保障能力等。這幾個方面順利的話,我們這個目標到2035年之前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這“五個1”,主要是指預報時效能力的提升。大家知道,預報精準,包括一個“精”、一個“準”。精是指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上的密度,也包括提前量;準是指準確,預報要在定時、定點、定量上都能達到更準確的目標。我們在“準”上面的指標是緩慢提升的過程,現在還很難量化精確到一年甚至五年提升多少。但是在時間的提前量上,提升潛力還是比較大。所以我們明確了,形成“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首先就是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第二,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數值預報,就是計算機通過數值模式的運算,可以一個小時滾動地報一次天氣,但是準確性、可用性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希望通過努力,提前1天在每小時滾動預報準確率上能有比較大的提升。第三,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我們現在的水平,基本是72小時對大范圍、系統性、災害性天氣可以確保預報準確、不漏報,但對未來一周大范圍、系統性、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水平提升還有急迫需要。第四,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這是氣候預測的范疇。每個月我們都在做下一個月的重要天氣過程預測,我們是希望每月的重要天氣過程都能夠捕捉到,準確量化的水平能更高。第五,提前1年預測全球氣候異常。這是年景預測,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趨利避害、防災減災特別需求的,非常有使用價值、應用價值。這幾年的能力提升,使我們更有信心。比如今年汛期降水趨勢、干旱趨勢預測都是比較準確的。
宋善允:“五個1”的精準預報能力提升,有什么好處?我從四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方面,氣象預報越精準,我國災害防御能力和成效就有更大提升。首先體現在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成效上,預報越準,能力和成效就越大。我國自然災害比較多、影響比較重,在每年的自然災害損失中,氣象災害和次生、衍生災害占到了90%以上。也就是說,氣象災害的預報預測能力提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尤其是短時、局地強天氣預報,雨雪、冰雹、局地強降水、大風等經常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多提前1分鐘,就意味著有可能挽救一個村、一個集市的生命,或避免一次泥石流或山洪溝的危害,效益都是無法估量的。
第二方面,氣象預報越精準,天氣氣候對百姓生活的危害更小、助力更大?,F在氣象公共服務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民生保障?!坝弥挥X,失之難存”,應用天氣產品是像吃飯、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預報準確率會增強百姓生活、生產的預期。預報越精準,讓百姓的生活越平安、越從容、越健康、越有品質、越有幸福感。越從容,短期的、長期的預報預測更準,安排生產生活更有預期。越健康,根據預報可以更好地安排什么時間鍛煉、如何飲食,根據天氣氣候的規律,順勢而為。越有品質,在安排出行、旅游時,比如觀賞彩虹、日出、霧凇、云海,也可以根據精準預報。
第三方面,氣象預報越精準,氣象條件將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會更有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前,預報不是很準的時候,氣象條件只能是生活、生產的一種影響因子,無法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氣象預報越準,就變成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特別體現在農業上。精準預報保障糧食安全,使糧食產量、品質提升,農業生產布局也隨著氣候變化而改變。交通亦是如此,無論是航空、航海、水運、公路、鐵路,還是物流運輸,需要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能源生產,現在更多依賴風能、太陽能,能源結構調整以后,特別是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主要靠的就是氣候資源,做好風能、太陽能精準預報,就能更好地生產。更精準的預報,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與保障。比如經濟規劃布局,需要長期的氣候預測,特別是氣候評估、承載力評價等。有精準的預測、預估和評價,國家長遠的經濟規劃布局,就會更主動、更科學、更長遠,日常生活更安全、更高效。
第四個方面,氣象預報越精準,能更有力有效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有五大圈層,大氣是圍繞地球最表面的系統,不光貫通山水林田湖草沙,也是生態系統主要的驅動因子。為什么某個地方樹長得好、草長得好,主要是因為氣候因素。地理環境的形成,也和氣候因素息息相關。氣象預報預測越精準,對于生態保護和建設效果就會越有效。這方面的例子比較多,我們在三江源、祁連山搞人工增雨,補充生態用水,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針對這四個方面,我們也有做定量化的科學評估,陸續有一些創新成果,讓百姓能及時受益。
這個問題也請另外兩位專家補充一下。國家氣象中心對于災害性天氣預報的精準有什么好處、帶來什么效益,體會更多。
方翔:從預報角度來說,我們也體會很深。預報越精準,預報預警發布越提前,可以給政府采取更好的應對措施、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提供更大的提前量?!拔鍌€1”要求,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以關注度比較高的臺風來說,目前我們設置72小時警戒圈,臺風影響我國72小時以前發布預警。如果能提前一周發布預警,會帶來更大的益處。比如今年的臺風“梅花”,4次登陸,從東南沿海一直北上,最后影響到我國東北地區,影響范圍非常大。提前一周預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的提前量,更及時地提示漁船歸港,海上生產采取防護措施,讓沿海農業、經濟生產都可以提前做好預判,提前做好水庫調蓄、灌溉的準備,會帶來更好的效益。
再比如,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等強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提升,讓預警及時發布到百姓手中,就有很大的價值。而且這些天氣往往局地性很強,往往因為上游產生強對流天氣,造成下游發生山洪、泥石流,所以需要更大的提前量。在四川彭州、綿陽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前,提前發布了預警,起到了很好的服務效果。如果能夠達到提前1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的目標,及時組織人員疏散,對下游開展相應的警示,能夠更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肖潺:“五個1”要求的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全球氣候異常,和國家氣候中心的工作密切相關。氣候對于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加,給我們帶來的挑戰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從更長的時間尺度,提前對天氣和氣候進行研判、精準預測,能夠為合理規劃社會經濟活動、趨利避害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剛才宋主任從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四個方面,解釋了精準氣象預報的好處。氣候預測也是這樣的,時間尺度越長,越能達到更好的趨利避害效果。比如面向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推進能源轉型,實施大規模的風能、太陽能發電,風能、太陽能就是氣候資源,如果能夠有更大的預測提前量,對于新能源并網調控都非常有利。因此我們在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逐步提高風能、太陽能預測能力,發揮氣候預測更大的價值。
宋善允:謝謝兩位專家的補充。請下一位記者提問。
新華網記者:今年我國冬季氣候預測的情況如何?我們該做怎樣的應對準備?
肖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冬季氣候預測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針對今年冬季的情況,我們進行了認真研判,預計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除了內蒙古東部和西部、東北地區北部、華南地區大部、西南地區東南部、西北地區中東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國其余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方面,除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大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外,全國其余大部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華東、華中大部、西南南部等地降水偏少2至5成。
江南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發生夏秋冬連旱的可能性較大,建議加強水資源調度管理,做好抗旱準備工作。湖南、貴州等省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建議防范其對交通出行、電力、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內蒙古東部和西部、東北北部、西北大部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建議做好雪災和低溫防御工作。華北東部、華東、華中東部、西南地區南部和西部、西藏東部等地森林火險等級高,建議做好預警預防工作。
宋善允:請下一位記者提問。
央廣網記者:11月份是北方多地開始供暖的時間,近期是否有寒潮來襲?氣溫條件是否需要提前供暖?
方翔:從預報來看,11月9日開始,新一輪冷空氣將影響我國,9日至10日冷空氣首先影響新疆、西北地區,11日至13日冷空氣將會進一步加強、東移南下,影響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受其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將下降4~8℃,部分地區降溫可達10℃以上,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有起伏,但總體平均氣溫仍較常年偏高1~2℃。
關于是否提前供暖,各地制訂了相關標準,一般會參考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以北京市為例,規定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在5℃及以下,或遇到強降雪等可能對居民生活保暖產生重要影響的天氣時,可以提前供暖。根據目前的最新天氣預報,11日前,北京地區氣溫偏高,12日至14日將有一次明顯冷空氣活動,日平均氣溫會下降到5℃以下,但持續時間不一定能達到標準。所以各地氣象部門將密切監測天氣,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提前進行研判,為供暖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謝謝。
宋善允:請下一位記者提問。
新京報記者:南方地區的干旱還在持續,目前干旱到了什么程度?未來干旱是否有緩解的可能?氣象部門將如何應對?
肖潺:謝謝您的關注。目前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存在中到重度的氣候干旱,特別是江西中部和南部、湖南中南部、廣西東北部、廣東北部、重慶中部等地有特旱。
我國季風氣候的特點,秋冬季本身就是降水偏少,根據最新的11月氣候趨勢預測來看,預計11月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總體仍不利于干旱緩解。11月中旬,長江下游將出現階段性的降水過程。下游沿江地區旱情將會得到部分程度的緩和,但旱情在一定程度下還無法得到緩解。
氣象部門針對南方干旱天氣,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8月以來,湖北、貴州、湖南等地共開展飛機人工增雨作業183架次,累積飛行時長554.6小時;湖南、江西、貴州、四川等地組織地面人工增雨作業1.1萬次。初步估算,8月以來旱區人工增雨影響面積約161.6萬平方公里,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響下,作業影響區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中國氣象局將持續關注南方旱情嚴重地區,并支援開展增雨抗旱作業。
科普時報記者:目前拉尼娜發展情況怎么樣?對我國今年冬季氣候有哪些影響?
肖潺:拉尼娜事件是廣受社會關注的,也是多次新聞發布會的焦點。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拉尼娜對冬季氣候影響的問題。
拉尼娜事件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冷的冷水事件。在業務上,我們將監測區域(Nino3.4區)海溫距平指數滑動平均連續五個月以上低于-0.5℃作為判定標準。我們最新監測表明,10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還在持續。預計此次拉尼娜事件將持續至2022/2023年冬季。
本次事件是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東太平洋迅速轉為偏冷以來,在隨后三年里,從2020年夏至2021年春、2021年秋至2022年初夏和2022年秋季起再度發展的三次拉尼娜,因此也稱為“三重”拉尼娜事件。
大家之所以高度關注拉尼娜事件,主要還是關注拉尼娜背景下的冬季氣候情況。應該說,拉尼娜事件只是影響我國秋冬季氣候的下墊面強迫因子之一,大可不必“談拉尼娜色變”,我國冬季氣候還受到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因子的影響,同時大氣系統內部自然變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據我們預測,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除內蒙古東部和西部、東北北部、華南大部、西南東南部、西北中東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國其余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當然,我們也會針對氣候系統演變的不確定性,加強研判,后續不斷提供滾動監測預測意見和服務信息。謝謝您的關注。
中國氣象報記者:近期冷空氣的強度和頻度如何?哪些地區容易出現霜凍?會給農業造成怎樣的影響?農民朋友該如何防范??
方翔:目前霜凍線已經移到華北南部到關中平原一帶。預計9日開始有一股較強冷空氣影響我國。8日至10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較弱;11日至14日,將有一股中等偏強冷空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下降4~8℃,部分地區降溫幅度有10℃左右。受其影響,霜凍線會進一步南移,15日早晨,河南北部、山東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初霜凍。?
較強冷空氣這次主要影響北方農區,會增加設施農業和畜牧業防寒保暖成本,對尚處于苗期的冬小麥影響較小。在霜凍來臨前,建議蘋果、梨、大棗等產區及時采收,果園做好防寒措施。北方設施溫棚和牲畜棚圈也要做好加固和保暖,防范低溫影響。
宋善允: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參加新聞發布會,感謝大家對氣象工作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