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連續20年聚焦“三農”工作。圍繞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9年強調加大氣象為農服務投入力度,提出“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分區域、分災種發布農業氣象災害信息”的任務。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一直以來,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始終是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氣象部門始終圍繞“三農”工作開展相關保障服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按照《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總體部署,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做到深度融合、精準施策,突出服務重點,強化風險研判,凝練核心科技,全面推進農業氣象服務提質增效。
日前,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李飛、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副司長高潤祥和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就氣象部門將如何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接受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
記者:中央一號文件為何提出“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
高潤祥:我國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巨大。要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的不利影響,就需要建設更加精密的觀測站網。多年來,氣象部門深耕農業氣象觀測賽道,站網建設內涵不斷豐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逐步建立起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7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2700余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觀測范圍基本覆蓋全國主要糧食主產區的大宗作物和特色經濟作物,同時開展土壤水分觀測、畜牧觀測和自然物候觀測。
——通過長期連續觀測,積累了全國范圍農業氣象觀測資料。全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初步形成,利用多源衛星資料開展農作物長勢、農作物產量和種植面積、農業氣象災害等方面的監測評估工作。
——編制印發《農業氣象觀測規范》,形成較為齊備的農業氣象人工觀測標準規范體系。建立“國家-省-市-臺站”的四級業務布局,形成涵蓋常規觀測、對比試驗、數據管理和應用分析業務于一體的農業氣象觀測業務體系。
然而,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業氣象觀測業務體系亦面臨新挑戰。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一系列新要求、新變化正深刻改變著農業農村發展方式與需求。
圖為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國家基本氣象站航拍照片 李斌喜 攝影
記者:聚焦“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氣象部門計劃怎么做?
高潤祥:中國氣象局最近組織制定了《推進農業氣象觀測業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3—2035年)》。根據部署,到2025年,將初步建成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型農業氣象觀測站網,逐步建成覆蓋主要農作物的自動化觀測網絡,基本構建以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為主,人工觀測為輔,與衛星遙感、無人機觀測互補的綜合立體農業氣象觀測業務體系。
一是更精更密織牢“神經網”,優化完善全國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優化調整農業氣象觀測站觀測任務,推進全國農業氣象試驗站建設發展。
二是擦亮觀天察變的“千里眼”,大力推進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技術設備研發,持續開展農業氣象自動觀測設備試驗測試,提升農業氣象自動觀測能力。
三是突破藏糧于“技”的瓶頸,加強農業氣象觀測資料產品開發和應用。規范農業氣象觀測數據收集與整編,建立完善農業氣象作物監測評估業務,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監測評估業務。
這其中,既需要規范農業氣象觀測業務運行管理,建立健全農業氣象觀測裝備保障機制,加強農業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探索建立農業氣象社會化觀測機制,也需要加強農業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強化農業氣象觀測人員隊伍建設。
記者:目前,氣象部門在“分區域、分災種發布農業氣象災害氣象信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飛: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多發頻發,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大,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正是服務農業生產的利器。
一條農業氣象災害氣象信息的誕生離不開前期的監測預報預警。結合智能網格天氣預報與作物發育期監測預報、農業氣象災害指標,我們形成了“分作物、分災種、分區域”的全國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格點產品,實現了全國5公里分辨率,未來1至10天,近20種農業氣象災害的格點化監測和預報;開展“分作物、分區域、分時段”全周期氣象服務,重點圍繞霜凍害、干熱風、高溫熱害等氣象災害,聯合農業農村部組建技術團隊,國、省一體化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工作體系逐步完善,為正確研判形勢、防災減災、精準指導生產提供有力支撐,讓災害“無處遁形”。
如何將發布的農業氣象災害氣象信息傳遞到廣大農民群眾手中,是氣象部門一直關注的重點。自2014年起,中國氣象局和農業農村部聯合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將氣象預報和助農信息送到種植大戶手中,目前已覆蓋全國125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2年,中國氣象局與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推動農業防災減災從“災后救助”轉向“災前預防”。5月下旬,聯合發布冬小麥干熱風預警后,各地及時采取“一噴三防”措施,實現夏糧逆勢增產近30億斤。
如今,農業氣象服務已成為我國氣象事業中規模最大、技術最成熟、體系最規范的業務之一。以農業氣象指標、作物生長模擬、衛星遙感、大數據等技術為核心的業務平臺,正逐步成為氣象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農業防災減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22年5月,中央氣象臺發布冬小麥干熱風預報
記者:未來如何深化落實“分區域、分災種發布農業氣象災害氣象信息”這一要求?
李飛:針對這一要求,在防災減災方面,氣象部門將不斷提高氣象信息服務能力來加強農業生產預警功能,聚焦“細廣實”,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評估能力,開展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
圍繞“細”,進一步加強規范管理,制定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服務導則標準和災害調查業務規范;圍繞“廣”,加強服務延伸,各省將風險預警進一步向市縣延伸;圍繞“實”,組織開展風險預警業務質量和服務效益評估。發展溫度類農業氣象災害小時、公里級的實時監測技術,優化完善小麥春季凍害精細化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技術。
“智慧”是氣象信息發展的關鍵詞,“分區域、分災種發布”離不開科技的加持。我們將依托智能網格氣象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模型,提升分區分類精細化預警服務能力;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建立定制化、個性化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場景系統;聯合農業農村部門打造“農業+氣象”大數據服務平臺,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和影響研判能力。
此外,我們還將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苦下功夫。進一步梳理完善“分區域、分作物”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形成大宗和特色作物的服務指標體系,穩扎穩打做好產業振興“土特產”文章。
記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為何特別提出“研究開展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
袁佳雙:中國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顯著區之一,適應氣候變化是農業生產的關鍵。保護糧食安全不僅要關注耕地數量,還要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這與氣象條件密不可分。
當前,隨著氣候變暖,水汽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農業種植結構、農作物產量、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新變化。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摸清我國農業氣候資源底數和變化規律,動態監測和掌握耕地的氣候生產潛力變化至關重要。
這項工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過兩次,第二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距今已有40年。過去一段時間,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我國農業氣候資源發生顯著改變,1961年至2020年,我國氣候變化的“水熱雙增”態勢導致我國活動積溫每10年增加62.9℃·日,作物生長季每10年延長1.8天,過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地指導現代農業生產。比如,東北地區玉米和黑龍江水稻可種植面積增加,南方雙季稻區可種植北界向北推移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麥種植北界北擴西移。同時,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加劇。氣候變暖也導致我國作物發育期提前、生長周期變短,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病蟲害發生區域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展,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加大。
因此,盡快啟動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摸清我國的農業氣候資源底數和變化規律,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對各地農業生產發揮區域氣候優勢、減輕氣候災害損失、實施可持續農業戰略、提高資源整體效益等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開展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氣象部門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袁佳雙:首先,我們將開展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工作,基于全國長序列的歷史氣候資料、近20年的自動站觀測資料、近40多年的衛星遙感監測資料等多源數據,結合地區農業生產實際,完成國、省、縣三級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工作,摸清我國農業氣候資源底數。
在此基礎上,編制最近30年國、省、縣三級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圖,分析農業氣候區域界限的變化規律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全國及地區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同時,還將分作物、分災種編制最近30年我國主要大宗作物、特色作物種植和品質氣候區劃圖,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和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風險區劃圖以及畜牧業氣候區劃圖等。
此外,我們還將建立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指標和方法等一系列技術標準,進一步規范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建設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數據集和圖集,開發中國農業氣候資源及區劃動態評估預估系統,并在國省市(縣)各級推廣應用。
立足長遠,我們還計劃圍繞未來氣候變化,研究分析未來不同時期我國農業氣候資源、極端氣候事件和農業氣候區劃界限的變化趨勢,分析氣候變化對全國農業種植區域、種植制度、種植結構等的可能影響并進行風險預估,為我國未來農業生產合理布局提供決策支持。
(作者:劉倩 吳卉 責任編輯: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