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南下冷空氣和偏南氣流共同影響,2月7日夜間至8日夜間,全區將迎來入冬以來最強的降雪天氣過程?!?/p>
普通意義上的“惡劣天氣”正是科學研究的“好天氣”??吹阶钚骂A報結論,寧夏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常倬林立即動員道:“往年我們主要觀測降雨,而雪霰粒子比雨滴更為復雜、形態多樣!”時間緊任務重,人工影響天氣試驗基地與指揮中心迅速制定針對本次過程的六盤山地形云降雪電子顯微鏡人工觀測試驗方案以及人工增雪作業實施方案,明晰了思路并開始了準備工作。
7日一早,科考隊員便開赴六盤山地形云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瓶缄牱譃槿齻€小分隊,科考隊員曹寧和賈樂在六盤山氣象站,開展顯微鏡觀測試驗,朱浩然和李龍燕分別駐守在東坡的涇源站以及西坡的隆德站,承擔儀器的保障工作。萬事俱備,只待大雪從天而降。
不知不覺夜幕已經來臨,氣溫驟降,六盤山大氣科學野外試驗基地的青年們伴著呼嘯的西北風,終于在7日22時迎來了這場雪。
大規模的降雪在后半夜開始。為了獲取到最真實的粒子相態,觀測工作選在室外進行。夜幕下寒風凜冽、能見度差,雪下得大時,很難抓到雪花,為避免雪花團簇還要不停地用嘴把它們吹散。測雪的底布不一會兒就因為受潮將雪花黏住了,隊員就得加緊回室內把它烘干……一次次往復、一次次捕捉,手腳、面龐從最初的刺痛到最后的麻木,但腦子里的弦仍然繃得緊緊的,不知不覺時間就到了清晨5點。
“看!居然有這種形狀的雪花!”隊員們實時觀測雪花形態、雪深等的演變特征,看到了未曾見過的雪花容顏,隊員們歡欣鼓舞,寒意也被驅散了幾分。
與此同時,六盤山大氣科學野外試驗基地特種觀測設備的分析員開展了云雷達、微雨雷達、微波輻射計等特種觀測設備各產品的演變特征分析,并與人工觀測相比對交叉驗證。
此次試驗收集了不少固態降水粒子的形態、尺度等照片、影像。滿滿的收獲讓隊員們感慨,這一切,值得!
8日夜間,這場降雪天氣過程結束了,在多方氣象工作者的努力下,六盤山區達到了中到大雪、局地暴雪,駐點觀測的六盤山氣象站測得16.5毫米的降雪量。
微觀世界中的雪花,像是精靈一般,用靈動的身姿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她來自那兒,什么模樣,有著怎樣的經歷?降雪天氣過程結束了,可六盤山區地形云降雪的固態降水粒子的宏微觀特征是什么,形成機制如何,人工增雪的作業效果怎樣,作業時機怎樣選取更好?還需進行后續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試驗支撐。
(作者:鄧佩云?曹寧?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