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國氣象局確定的9個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之一——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重慶掛牌成立。未來,實驗室將聚焦農業、能源、旅游、康養、“雙碳”五大研究方向,開展氣候與經濟大數據監測評估、客觀轉化技術方法、定量經濟價值核算、有效轉化途徑與政策、氣候變化與經濟關系等五個方面的科學研究。
實驗室由中國氣象局主管,依托重慶市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局氣象發展與規劃院建設運行,實行依托單位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并成立學術委員會,聘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二級教授董帆擔任實驗室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周馮琦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重慶土地類型多樣、山川河流縱橫、立體氣候豐富、生態資源富集,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礎,是氣候資源經濟轉化的天然科學試驗場,已開展了低碳城市、碳排放權交易等試點建設,打通了資源到資產變現路徑。實驗室將充分依托中國氣象局行業技術優勢和重慶自然山水、歷史文化兩大“本底”以及豐富多彩的天氣氣候景觀、秀美奇特的立體氣候、悠久厚重的氣象歷史文化、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理地貌、得天獨厚的氣候養生五大資源優勢開展相關研究。
在農業方面,實驗室將研究在氣候適宜區開展農作物培育和引種擴種,培育巫山脆李等優質氣候農產品品牌,開展農業氣候資源經濟轉化技術推廣。在能源方面,實驗室將開發新的風能、太陽能項目;基于全鏈條精準氣象服務,提升清潔資源利用效率。在旅游產業與康養產業方面,實驗室將通過科技攻關,將氣象旅游納入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科學引導氣候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利用森林、高山、草原等特色資源優勢在氣候適宜區規劃滑雪、避暑等特色氣候康養產業,引導創建云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天然氧吧”等康養氣候品牌。在低碳產業方面,探索數值模擬等氣象關鍵技術支撐碳市場交易,以氣候風險核查和績效評價等技術服務低碳城市建設,推動關聯行業低碳化發展。
實驗室還將著力打造氣候資源變現氣候資產的創新型復合型研發團隊,打通產學研用渠道,提升氣候資源監測評估能力,完善氣候資源經濟轉化技術標準體系,提升氣候資源經濟轉化科技成果效益,解決自然氣候資源“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助力重慶成為更多氣候資源經濟轉化科技成果誕生地,形成全國氣候資源經濟轉化創新策源地。
目前,重慶市氣象局正加快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氣象科技創新中心,實驗室作為氣象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將會集聚更多的研究資源。
(作者:蒲希 鄭穎菲?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