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河南還是我國農業碳排放總量靠前的大省。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是河南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
“在此背景下,我們的工作就是致力于農業固碳減排的理論與技術創新研究,梳理農田生態系統碳增匯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為提升耕地質量、實現農業綠色轉型提供氣象支撐?!焙幽鲜庀罂茖W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彭記永介紹。
農田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也是重要的碳庫。據統計,在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農作物吸收碳量占47%,在各種植被類型中農作物的固碳量最高。充分利用農田生態系統的固碳功能減少農田碳排放、增加土壤碳存儲,可以大大減少工業限排的壓力,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實現。
“通過科學的手段鞏固和提升碳匯功能,有望為我國工業減排保留每年20億—25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間?!庇醒芯咳藛T對各地氣候條件、技術水平和農田管理措施分析之后提出,我國農田生態系統具有很大的固碳潛力。
目前,農業碳減排可以通過推廣科學農機農藝方式、改進畜禽飼養管理、減少種養環節溫室氣體排放、推廣綠色節能農機降低農業生產化石能源消耗實現。在農業固碳增匯方面,可通過集成耕作方式和輪作方式改變、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科學施肥、低碳作物品種選育等技術模式實現。根據粗略估算,河南糧食生產每年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3.46億噸,形成0.94億噸碳,通過資源化利用其中7%—10%的秸稈碳,最終轉化為土壤碳固定下來。
“我們的研究對象,就是河南主要糧食作物冬小麥、夏玉米的輪作農田生態系統?!迸碛浻澜榻B,他們的研究團隊利用安陽國家觀象臺和鄭州農業氣象試驗站二氧化碳通量觀測系統,開展農田二氧化碳通量、農田氣象要素以及農田生態要素觀測,分析農田生態系統碳通量在不同時間尺度(小時、日、月)與氣象環境因子中的變化規律,確定農田生態系統氣象環境主控因素及其變化的敏感性,進行農田生態系統碳源/匯評價,為農業固碳減排及相關政策創新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彭記永說,下一步,團隊將開展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碳儲量及通量時空格局的綜合觀測,發展基于生態學原理的自然碳源匯演變過程與人為碳中和舉措整合分析理論和方法學體系。
在彭記永看來,除了理論構建和技術研究,如何鼓勵更多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進農業減排固碳也是重要一環?!拔覀冊陂_展技術篩選和集成示范、創建低碳高效農業模式研究的同時,也將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新的扶持政策與激勵機制提供支撐,實現糧食增產與農業減排的雙贏?!?/p>
(作者:郭鵬 張運國?責任編輯:張林)